哭鼻子的大男孩需要的是理解
阳高高大大,大多数时候表情有些木讷。下课时一有机会就黏在老师身边,没头没脑地讲述自己在家里或同学们在课下发生的事。通常,他叨咕了半天,老师却没听明白说的是什么。即便有这样的行为表现,班上的所有老师还是一致认为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男孩。一天晚上去家访,他的妈妈也说他内向、胆小,与上幼儿园大班的妹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一家四口住在一个偏僻的专门用来出租的村落里,崎岖不平、尘土飞扬的石子路,歪歪斜斜的院墙,一抬手就能触到顶的两间小屋,外间一张床爸爸妈妈睡,里间一张床阳和妹妹睡。他们来自河南,在北京打工,能租到这样的房子住,已然心满意足。
那次家访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们是一个积极阳光的家庭。那么,阳的内向是不是天生的性格使然呢?这次谈话,我希望能了解得更多些。
聊天室里,阳一贯的“听天由命”的表情,望望天花板,再望望脚下,就是不看我们和爸爸妈妈。我温和地喊他,他也是一贯地愣一下神,再转向我,答应一声:“嗯。”
我让他说说周末一般怎么过。他先抬头望向天花板,思索片刻,再回答:“头一天完成作业,另一天玩,主要玩电脑游戏。”
“在家与爸爸妈妈聊天吗?”
无论对话的孩子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只有一个:不聊。
我紧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聊呢?”
他没有看我,也没有看爸爸妈妈,再一次把头抬起。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他哭了起来,先是两行泪水无声地滑落,接着就控制不住地哭出声来。爸爸妈妈一时不知所措,忙不迭地用简单的语言劝他别哭。爸爸情急之下憋出一句:“不聊就不聊,有什么好哭的呢?”没想到这句话惹得阳哭得更凶了。我示意大家都别劝,让他自己哭一会儿。果然,两分钟后,阳平复了情绪,擦干了眼泪。
我不再追问他为什么不与爸爸妈妈聊天,换了一个问题:“你知道爸爸妈妈具体做什么工作吗?”
他摇摇头:“不知道。”
“想知道吗?”
“嗯。”
他评价爸爸“通情达理”,评价妈妈“有时会批评我”。
聊到这儿,阳的内向基本有了些答案。我让他先回教室去了。
下面是爸爸妈妈对阳的介绍和评价。
爸爸说:说真的,我们不知道这孩子想些什么。别看他个子不小,可胆小,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对他也不凶。回家做作业总要督促,容易开小差。丢三落四的,自己的东西不会收拾。
妈妈说:这孩子很脆弱,爱掉眼泪,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哭。在家不做家务,也没什么需要他做的。吃饭比较偏食,不吃蔬菜。回家基本不看课外书。有时傍晚我会带他和妹妹出去玩玩,他爸爸不喜欢,从来没有一起出去玩过。
妈妈也不知道阳平时心里想些什么,和其他的家长一样,除了问问阳的学习情况,他们基本不聊天。他们没有考虑过,阳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学习上的督促,还需要心灵上的理解。他希望爸爸妈妈能主动关心自己想些什么,也渴望对爸爸妈妈有更多的了解。一个五年级的男孩,连自己的爸爸妈妈具体干什么工作都说不上来,心中肯定有很多不解和委屈。
我们告诉爸爸妈妈,阳很希望有人倾听他的心思,有时下课就黏在老师身边不停地说自己、妹妹、同学的故事。他们有些惊讶,因为阳在家都很少说话,几乎是问一句答一句。同时他们也相信,孩子的确需要心灵上的关爱。
针对阳的情况,我们给出了一些建议。一是有空多陪伴,陪他聊天,陪他读书,陪他一起完成一件完整的事情;二是与孩子相处,少发号命令,尤其在孩子学习问题上,要心平气和地给予方法引导。他们听得很认真,说我们今天给了他们很多启发,表示一定会做出改变,努力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阳的爸爸妈妈是非常朴实的家长,不是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在很多方面,他们需要非常具体的方法建议。比如,我担心他们回去后会直接追问阳心里想些什么,就告诉他们,要主动观察孩子,在聊天时用心去了解他,或者在陪他一起读课外书时,通过讨论书中的问题来了解他(妈妈说自己有时会看书,爸爸也看,只是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我们希望他们遇到问题能随时沟通,但是,中国的家长大多是很内敛的,他们会不会主动与我们沟通,是个问号。
�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