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闲来流连书店,正在彷徨之际,忽然想起因着张爱玲而产生兴趣的《海上花列传》。于是开始逐一搜寻,将偌大的书店来来回回转了几圈,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将书从书包中取出,欲乘兴尽读。然而翻开前言才看了不到半页,就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此花非彼花。
一直心心念念的是海上花,可是此刻摊开在眼前的却是孽海花,回想在书店找到书时的激动心情,真有点哭笑不得。虽然同样是“花”,同样前所未见,但意义却不可同语。
这只是小事一桩,原本并不值得放在心上,但当下的失落到底还是有的。带着或多或少的无奈心情,将错就错,继续观花,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未可知。可能是因为有着先入为主的失落心情打底,以致于虽然耐着性子读完了前两回,却无法产生共鸣,也没有以往读书时如饥似渴的迫切心情。
往后的日子,先是日读一回,慢慢滞缓为几近周读一回。待进行到全书的半数左右之时,甚至中断下来,此时距离从书店将之带回,已过去了三月有余。这期间同时在读的书,除了一本诗经赏析之外,其他都是一气呵成。
中断之后,并未将其收之箱底,仍旧与平日时常翻看的几本书一起随意放置。而今思量,这正是一种机缘,因着这随性的处置,使得日后某一天,得以突然兴起时再次翻看。
所幸间隔时间并不算长,因此不必从头开始,接着之前的进度,故事仍能得以接续。再次拾起,有了与之前不甚相同的体会,不再如刚开始一般缺乏耐性,反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
此后,又如最初一般日读一回,虽然每次都有欲知后事的冲动,但却并未急切。而今,三十五回业已读完,故事却并未结束。
《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写到三十五回时,身体状况不佳,于是停笔修养,直至身故,《孽海花》也成了无果之花。但这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瑰丽,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花。
暂时没能读到《海上花列传》仍是一个遗憾,但当初手捧《孽海花》时的失落早已烟消云散,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有失必有得。《孽海花》以及这一类的书并不是时下流行和畅销的,它们可能并不符合现代多数人的口味和喜好,但如若你能静下心来投入其中,想必受益是匪浅的。
正如题目所见,欲得海上?其实孽海。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