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主要学习,礼赞三宝、皈依三宝及四力忏悔的部内容
礼赞三宝含“口赞”和“身礼”,源于《行愿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二愿,七支供将其合并为“礼敬支”,二者因内涵相通而统一。
我对佛法修行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也明晰了从心念到行为的修行路径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对生命觉醒的真诚追寻。
礼赞三宝作为修行的基础,打破了我对“称赞”与“礼敬”的浅层理解。此前总以为礼赞不过是念诵偈颂或行礼拜之仪,但不知其核心在于以无限的观想拓宽心量。
口赞三宝时,需观想尽虚空遍法界的无量诸佛,以海潮般不绝的音声称扬其断德、智德、悲德,这种观想不是空想,而是通过转换对世间各种声音的感知和认知,将一切声响化为赞叹之音,是培养对觉醒力量的接纳与信心。现代社会中,人们常被五欲六尘裹挟,佛菩萨的形象对很多人而言抽象而遥远,通过持续的赞叹与忆念,正是将觉醒目标植入内心的过程,让佛菩萨的功德成为牵引生命向上的力量。
身礼三宝的修行更让我体会到“心行相应”的重要性。经中所言“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不是追求身体的仪式感,而是通过观想自身化现无量之身,礼敬十方三世诸佛、正法、圣众及师长,以此破除自我的封闭与保守。
心中能装下无量佛菩萨的功德与愿力,狭隘的我执就会逐渐松动,心也会随之恢复本具的开放状态。
礼敬还包含对法宝与持戒善知识的恭敬,正如法义中所强调,法所在之处即为灵塔,善知识是传法引路之人,对二个部分的恭敬实际上是对真理的尊崇,也是引发菩提心的根本。
皈依三宝,确立以无上佛果为目标、以菩萨道为方向的生命取向,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使命,是生起菩提心的前提。
大乘皈依的内容为修行确立了明确的方向。“乃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这句偈颂说明了大乘皈依与声闻乘的核心区别:时空上,不是一时的依托,而是直至成就菩提的永恒承诺;皈依对象也不限于本师释迦牟尼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正法与菩萨圣众。
这让我明白,皈依本身以觉醒为目标,以自利利他为使命,将生命的重心从自我需求转向众生与真理,皈依也是修行路上最坚实的初心。
四力忏悔中,面对十方诸佛与菩萨圣众,发露无始轮回以来自身、劝他、随喜的一切罪业,包括因无明贪嗔痴对亲人、三宝、师长及他人造作的伤害。
出罪力的坦诚发露让我非常触动。无始以来,因为我的无明与贪嗔痴,或自己造业,或者因为无明叫他人作恶,或者随喜别人的不善行为,对自己最亲的人、或者师长,或者他人造成了伤害,却不面对十方诸佛与菩萨圣众,发露无始轮回以来这些自身、劝他、随喜的一切罪业,包括因无明贪嗔痴对亲人、三宝、师长及他人造作的伤害。
自己知道,修行当中的忏悔是以觉醒的心直面罪业的源头——认清罪业于我执与迷惑,真诚检讨自身过患,检讨生活的问题。又不被罪业带来的心理负担束缚。坦诚是打破自我中心系统的关键,只有认清并忏悔过往的过失,才能放下执念,为改造自身迷惑系统奠定基础。真正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通过学习让我懂得,礼赞、皈依与忏悔是相辅相成的修学次第,礼赞以拓宽心量,皈依以确立方向,忏悔以净化心念。
修行从来不是表面的形式,是要从内心深处对觉醒的向往与践行。当下及未来,我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忆念三宝功德,以真诚的忏悔净化身心,让每一次礼赞与皈依都成为靠近菩提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