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忘了什么时候起心动念,在那之前,你从没有想过不懂表达,不会写字,对你会有什么影响。或许是某一篇美文刺激了你,让你觉得以你的智商,或许还可以挽救一下,经过认真改造也能创造一个独特的只属于自己的世界。故事也许不完美,言辞或许不优美,却能够让你把所思所想精当地、贴切地、不造作地又事无巨细地表达出来。就算触不到你企望的真与美,至少也能记录下心路历程,见证成长。
问题来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不断被诟病作文水平差,长达二十几载都疏于思考和阅读,你怎样写出成篇幅,逻辑不算差,又不算太干瘪的文章呢?
认知科学有几种武器,非常适合入门级学习者:
首先,要注重刻意练习。在学习区学习,不断强化,把学习区扩展成舒适区,然后继续在学习区学习。保持「成长型思维」,避免「僵固型思维」。不要相信「成年人的大脑定型了,不能改变」;不要相信「过了童年期,大脑的唯一改变是慢慢走下坡路」;甚至不要感觉大脑受损了,就只能听天由命,任由其恶化下去。
用进废退,大脑的地图随时在变化、更新、扩展、收缩……当你强化某些技能时,神经元间的突触加强神经元的联结,让它们之间的交流更顺畅,更快捷,与之相关的神经环路便得到强化;疏于练习,这一块的神经元联结渐渐弱化,会被其它的神经环路竞争下去。
《Matery》一书中,作者谈到登峰造极的路上徘徊着三种人:
- 浅尝辄止者 (Dabbler):每投入一个新领域,看一本新书,开始一份新工作或新感情都兴奋不已,但是从来没有做出深度。他们不接受平台期,一遇到平台期,他们的热情就消失殆尽,于是寻找新的领域、新的书、新的工作、新感情来点燃他们的热情。
- 偏执狂 (Obssesive):对结果很执着,急于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忽略基本功,寻找捷径,不断学习具体、高级、直接的技术。同样不能忍受平台期,一旦发现自己进步不了,就更加努力地学习。在感情方面,不能忍受平淡,通过不断地制造浪漫来保持高潮。
- 黑客 (Hacker):愿意一直待在平台期,常常忽略登峰造极过程中的关键过程,迟到早退,不愿意接受新挑战。
要避免成为这三种人,需要将目标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长长的平台期,通过稳定、长期的训练将它们内化。在基础的内容被内化之后,面对高阶的内容才能应付自如。循环往复,实现知识的螺旋。
写作的进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看到的知识网红和大V,也大都已经写了若干年的文字,才有了现在的功力。如果是作家,那更是笔耕不辍,大多从十几岁就已经开始发表文章,随后几十年如一日泡在文字的海洋里。
快速入门,有三个技巧值得反复锤炼:
组块和卡片
组块是最小认知单元,算法心智工作的基本单元,大脑通过对组块进行计算和排列组合,产生思想。
大脑是个吝啬鬼 ,它的工作记忆有限,只能加工7±2个信息组块。新手与专家的区别,在于长时记忆能力。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显著强于新手,因为他们在长时记忆这款硬盘中存储了五万到十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
卡片是知识的最小单位,也是创造高阶知识的基本组块,也是创意工作者最趁手的工具。
写作需要调用多个脑区一起工作,需要提取记忆、展开联想,当你展开一个笔记本或者Word文档,想着要写个几千字,甚或谋划着写一本书,繁复的思绪涌向心头,你很容易陷入行动瘫痪。但是,如果你想着只要填满一张3×5英寸的索引卡,针对少许组块进行加工,瞬间你会轻松许多。
超一流作家纳博科夫就钟爱卡片写作。在接受BBC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他说:「我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张接一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一块,那儿取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无独有偶,伟大的作家心灵是相通的,所使用的方法也大同小异。钱钟书是公认的博学强记的文学大师,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这都得益于他丰厚的卡片积累。他的一生积累卡片近十万张,鸿篇巨著《管锥篇》就是从数万张卡片中精挑细选而成的目录书。他曾经说过:
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末,而又探末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卡片的用途广泛,用它来组织阅读心得,能帮助更好地记忆;用它来写作,能提升创意密度和远距联想能力;甚至,在各种工作场景,你可以用它来快速梳理创意点子、做头脑风暴,提升工作效率,避免遗忘重要事项及细节。
快写慢改
大脑具有双过程 (快与慢),和三重心智 (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自主心智对应的是快过程,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对应慢过程。自主心智更容易产生心流,带来灵感。在完成「快写」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快速形成初稿,不犹豫、不停顿。算法心智与反省心智能够对作品精细加工,需要「慢工出细活」。
当确定主题之后,先不用限定框架(或者使用固定3段+开头、结尾的模板),但限定时间,想到哪写到哪,行云流水,快速成文,不用考虑文章的逻辑,不用斟酌字句,顾及文采,把所有想法一股脑儿倒出来。利用卡片,一张卡片一个信息组块,或一个意向,如果思维跳跃,就赶紧切换到另外一张卡片,就是不要停。不要去花时间搜索或者翻书,遇到卡壳的地方用分隔符填充。
刚出生的孩子大多丑陋,成长的过程塑造他们独特的气质和颜值。
快速成文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修改,对卡片进行重新组合、裁剪增补、润色完善,直到逻辑顺畅、入情入理为止。如果有余力,可以尝试通过修改来提升文气和文采。
慢改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修改语病。排除错别字、剔除冗余词汇、删减元话语、修正不恰当的表达。开智公司开发的Aiwiter写匠是国内少见的一款人工智能写作辅助软件,不仅能识别字词、语句的毛病,还能够提示避免使用陈词滥调、冗余词汇、禁用词语等。目前免费对外开放,可以作为文章修改的利器。
- 大胆剪裁。文章要精炼,避免层级过多、组块信息太多,不掺水分,不掺杂与主题相关度不大的信息。
- 增加情感。大脑喜欢情绪。事实很重要,但只有冷冰冰的事实和观点,却没有故事、案例,文章也只能流于肤浅,缺乏根本价值和意义。故事可以包含案例、诗句、论据、生动的图片……
- 编制写作清单。从逻辑、故事、文采角度,编辑自己的写作清单,通过自我反馈提升自己写作水平。写作清单可参考:写作清单-Caos
远距联想
乔布斯说:「创造力就是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创意工作者往往具有突出的远距联想能力。典型的如:一流诗人、作家、音乐家、编剧、设计师、画家……
诗歌的意向跨度往往比较大,把零散的词汇堆砌到一起却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化腐朽为神奇。比如,扬尼斯·里索斯的《几乎》:
他把不相配的东西捡到手中-一块石头,
一片碎瓦,两根燃过度火柴,
对面墙上的烂钉,
窗外飘进的叶子,从淋过水的花盆
滴落的水滴,那一点点麦秆
昨天夜里吹进你头发的风-他带着它们
并在他的后院里,几乎造起一棵树。
诗,就在这「几乎」里。你能看到它吗?
再比如索德格朗的《星星》: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里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越是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作品,越擅长把看似不着边际的事物联接在一起,打破常规,形成新鲜的组合,带来全新的体验。
采用「时空变形」手法通常能够加强远距联想,如你看过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黑客帝国》、《明日边缘》等电影,都是时空背景穿插复杂的故事,观众随着时空的转换产生新奇遐想,自然而然地沉浸到创作者所设计的情境中去。
再回味一下那个著名的旅行文案:
当你写PPT的时候
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越出水面
当你看报表的时候
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当你挤进地铁时
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在云端
当你在会议里吵架时
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着酒杯坐在火堆旁
总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总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总有一些在写字楼里遇不到的人……
巴西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德克萨斯就要掀起一场龙卷风;九颗星星排成巨大十字型就变成了振翅的天鹅;时间本无形,却可以幻化成万物,给人带来忧伤或惊喜……
远距联想是需要不断刻意练习才能提高的技能,让它融合到你的最小行动中吧。
小结
写作之难,难在逻辑、故事和文采;写作之难,难在需要长期积累和刻意练习。写作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难,如果不那么追求完美的话。先做到最小行动,积累卡片,快速串成文章,然后精雕细琢,锻炼远距联想能力。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别人的认可,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大量阅读美文、神作、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依照这个体系去改造自己的写作。
参考
- 陈素封《笨方法学写作》
- 陈素封《纳博科夫的卡片》
- 阳志平《文成法立-中国写作之道》
- 阳志平 《刻意练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