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仙篆,一路惊喜连连
2020年9月13日,邀朋友赴福清一都寻找传说中的仙篆。
仙篆,《永泰县志》名胜志记载:“仙篆,在一都罗汉寺之岩,有篆书十字,形势奇古,人不能识。欧阳永叔得之,喜其无镌刻迹,如指画成文,欲以金书字图译之,未暇也。蔡君谟守三山,以道家书译之,曰:“贫道守真一,中有不死术。”
明•王琬有《石室仙篆》诗为证:
山灵可记,大书特书何岁月?醉墨淋漓兴飞越。我欲问奇载酒来,文采风流今消歇。掀髯大笑长天空,是谁腕力开鸿濛?云烟落纸鬼雄走,但闻使笔如使风。大军直压百二城,健儿夜斫三百营。妍妙既不学美女,堂皇亦不扬旗旌。呼嗟呼!羲画而还孰神授,上蔡丞相无出右,何如此篆欧阳苦索君谟凿,遥遥千载难穷究。(《蠖宦集钞》)
清•江琛也有同题《石室仙篆》诗:“罗汉寺旁草如积,藓蚀苔封作寒碧。中间奇字劈天开,鬼神呵护珍手泽。古来篆书谁擅名?前有李斯后阳冰。饱啖墨汁凡几斗,何如此书瘦硬通神灵。郁怒势与雷霆斗,飘忽陡作烟云横。倔强万牛回腕力,驰突千骑闻风声。我来不见遗石低徊久,几度呼僧笑拍手。任教真一阐玄机,太上立言宁不朽!"
清•林步贤也有《罗汉寺》诗:“飞锡何时驻洞天,嘉名远溯有唐前。尘缘未尽休言佛,乐趣同寻胜学禅。色相庄严余迹象,林泉供养已云烟,我来欲访摩崖刻,目断苍苍暮霭边。”
由此看来,仙篆既神密又难以寻找。除引发宋代两位大名家欧阳修和蔡襄的极大兴趣外,明朝后的人就再难以找到踪迹了。今日我虽抱着同样的兴趣前往,结果可想而知。幸得驴友陈凌峰先生的热情协助,很快找到罗汉里之罗汉寺。这罗汉里现属福清一都镇,1958年由永泰县划福清县管辖。罗汉寺距一都镇大约5公里,有水泥路直达寺前,寺庙在群山包围中,现正在修缮中,古老的四根旧柱子耸立寺庙的左前方,显得寺庙更有历史感。寺庙规模不大,单座单层二进,旁有厢房。大厅墙上有一清道光年间重修捐资石刻碑,邻近四周无岩石峭壁,旁有两地室,因改建看不到古迹。特寻问村民,村民无以知晓,说村人从未见过古字迹,但告知前多年也有人细致探寻。问附近有大岩石否?说寺旁曾有一大石,后劈碎为料,更无踪迹。我们只能遗憾而归。
回到一都镇顺访黄定故居,故址尤在,遗传不少:门当石不大,几近原地排坐,大门、前堂、天井石板条遗迹见证历史的长流,正座后来翻盖,时间不到百年,前有大荷塘,约有3亩,远方视野开阔,前有两山峰,一座文笔、一座官帽,极为神似,由此看来,中国风水,不得不信。环境造就人,自然暗示人,这不是迷信,确切应是科学,只是人们不能摸透。旧宅边有简易简介:永福三状元黄定。还算尊重历史。
回程途中,陈先生聊到不远的东山村还有欧阳修题刻,“可以进去看看”,这让我兴奋,这里还有欧阳大人的题刻?真是难以至信!
欧阳修题刻位于一都镇东山村狮头坑的两块如犬牙的岩壁上,两岩石两距约十米,一处向北,题刻篆书“三生石”,字通清晣,约0.2×0.3米,有红漆描红,容易辨认,边小楷“永叔”已模糊不清。一处向西,壁刻“遗照台”,也篆书,每字0.3x0.5米,落款“欧阳永叔“,系楷书,尚可辨认。篆刻字体苍劲有力、笔画流畅圆润,是不可多得的摩崖题刻。是否欧阳修真迹,暂且难以判定,但欧阳修曾经到过罗汉寺,酷赏仙篆,同时在此留下题刻也无不可能,不然后人干嘛要借欧阳永叔弄个假题刻呢?若是,意图何在?倒是牛B的福清人并不自信,把这么大的人物署名的题刻仅在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且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真让人怀疑福清这一福州最大县对文化应有的重视!
然这“三生石”及“遗照台"背后据说是有故事的:欧阳修与龙屿状元黄定原在南唐为同一家族!
时光倒流宋皇祐二年,即公元1050年,44岁的欧阳修(1007~1072年)到永福县一都龙屿见到50岁的师兄黄享(1000~1078年,一都龙屿黄氏初祖黄绿孙),欧阳修在黄家翻开《巩溪黄献处士家谱》,与嗣曾祖黄仁颖和《吉州推官欧阳彬家谱》与师兄黄享一比对,大吃一惊:原来两人是一脉相承的唐朝进士金华令黄昌朝玄孙。于是欧阳修与师兄黄享两人在路旁看到一块撰有“遗照台"3个大字进行了题刻。瞬间,他思绪万千,仿佛感觉这是前世今生的约定,遂在另一块岩石上又刻上“三生石”三个大字,寓合佛语:前生、今生、来生。
附:2001年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的“文忠公谱图序”,道出他本是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嫡系曾孙,黄仁颖的儿子黄偃因家贫无力攻书,遂入赘居闽南晋江潘湖欧厝舅父欧阳彬家为养子,改名欧阳偃,就是欧阳修的祖父。这个黄仁颖与一都的状元黄定同是唐末处士黄谳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