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作为课题组成员有机会在区级活动上进行分享。
为了这次活动,认认真真准备了近2周左右的
特别是最后7天,每天专注在这项工作3小时
但,在发言的前一天晚上才把PPT做完,写完分享稿24:00.
没有时间配合PPT完整叙述、完整表达。
我以为我可以,没有充分准备,我就是不可以。所以分享这门功夫还得修炼。
不过,今天我想写的不是自我忏悔。我想说的是1个事后顿悟,叫做“上工制未病”。
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嗯,包括:严重超时,25分钟讲了35分钟;中间有停顿,停下来去找稿子讲到哪里了;科学家实验讲得不清楚;开场表达混乱等等。
出现这些情况的根结在于准备不充分,没有留够时间准备和打磨。
可是,这一次倒数2周前我就在准备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弯路1:被稿子困住,影响表达。
经过这一次以及过往经历,我发现自己是盯着PPT比盯着稿子分享好。所以下次,做完PPT,写好发言稿,上台就只带骨架,发言稿不带。带了稿子反而困住了我,影响表达和发挥。
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弯路2:陷在对专家绝对权威的迷信中
这次走弯路,浪费了2-3回2个小时的整块写稿时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看了专家的观点,想以专家的观点去写。写不出来,写得很痛苦,写出来的不生动,所以专家的看看,还是要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感受进行分享。
幸好后来磨稿时刘老师帮我做了删除,但是后期的准备就仓促了。记住这个经验!
弯路3,专注大框架,忽略小细节。
昨天结束后,认真看了赵彬全老师的点评。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那道题的点评非常到位,他提到那道题的问题,我是在10月30日早上才有所思考,但没赵老师思考周全。
解决办法:1. 还是早做准备,留够时间,这样才能静下心去抠细节。
2.对于题目、对于内容,逐字逐句去思考是否合理,这个点是下一步要修炼的功夫
感谢赵老师!
那怎么记着走的这段弯路,以后的工作中取得进步?
答案:采用“上工制未病”的思路,建立上游思维。
“上工制未病”源自《扁鹊见齐桓公》里的故事。
建立“上工制未病”的意识,就是一种上游思维。
没有人要求你去做,也不是你应当做的事情,它不紧急但很重要,所以你主动要求去做,这就叫上游思维。
回到我的反思里,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改正:
1. 关于超时,记住“第一时间完成”原则。
解决办法:1. 领到任务48小时内必须完成第一稿
2.比规定时间,早一天结束所有工作。并进行倒推准备。
2. 有些工作,虽然后面才会布置下来,但是会早有预估,那么就早做准备。
例如这次的分享,10月9日定好了分享任务,那么10月11日我就应该基于任务完成资料阅读,而不是拖拉到后面,造成焦虑,从而陷入“专家观点“盲目崇拜中。
解决办法:1).知道要做这件事,写一个提纲
2.)查看相关材料
3.)向身边的高手交流
4).启动第一稿
5.)实践中试一试,
6.)完成第二稿修改
7.)再请高手指点
8.)完成第3稿。
9.)记住结束时间比规定最少要早一天。因为突发情况、突然任务,会打乱节奏,引发慌乱。
3. 我擅长的是看着PPT讲,我不擅长上台又看PPT 又看稿子讲。
拿着详细的稿子上台反而会让我紧张,所以台下看稿,上台只看PPT框架。相信自己。
最后,给自己一个爱的拥抱,感谢自己完成了这次的分享。
虽然分享中有很多磕磕绊绊,但是整体上对思考的这部分内容有了熟悉的理解。
PPT 脉络、逻辑、关系自评比较清晰,只是读稿子影响了表达,下次上台,我不带稿子就好。
通过一场活动,反思到要用上游思维“医治”自己,也不错。哈哈!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