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面试应聘者的时候,发现有的应聘者虽然已经毕业一两年了,但和他们聊天时,觉得他们的技术水平怎么就像刚毕业的情况,问他们基础的技术问题好像都不了解?但是有的人毕业一两年后,技术已经能独当一面。阻碍一些人进步的因素有哪些呢?
我问一个应聘者,你的项目是部署在部署在linux服务器吗?
他摇了摇头,回答:是在window服务器。
我问,那你了解linux下的基本操作和命令吗?
他答:平时工作中用不到,就没怎么了解。
听完这个应聘者的回答,我非常失望。linux在App后台中的地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不了解linux的理由,居然是工作中用不到!
难道工作中用不到,自己不能利用休息的时间来学习吗?
现在网络上这么多的linux资料,要找linux的学习资料很难吗?
没有linux的服务器没法了解linux,难道就不能使用VMware或VirtualBox之类的虚拟机来学习怎么使用吗?何况现在买一台云服务器来玩玩也不贵,基本配置的服务器一个月就60元左右,国外的服务器挂个域名也很方便。
不知道买了linux服务器后干啥?别的不多说,用wordpress建个人博客总可以的吧!建博客过程中涉及很多知识,例如linux的优化,安装nginx,php,mysql等常用软件的安装,了解nginx,php,mysql中配置文件的常用配置项的含义,把这些都了解清楚了,就能满足小项目的基本运维的需求了,一般小项目最开始的架构,大多数是最基本的linux+nginx+php+mysql(只针对php为主的项目,现在可能要多加一个redis)。
记得我进入移动互联网前是在一家外包公司工作,那时被派到上海出差,在出差的那段时间晚上也比较闲,感觉到这样浪费时间非常可惜,分析了自身的情况,虽然现在项目中不需要我负责运维,但感觉自己在运维这块是比较弱,于是就有加强运维这块能力的打算。
我在网上报了一个运维的网络学习班,当时面临的情况是想学习运维但没有电脑(平时在家里用台式机,出差前也没打算买笔记本,本来打算在出差时做个文艺青年,到处逛逛,偶尔画一些素描),为了学习运维就买了台笔记本,开始了3个月的学习生涯。
我个人是欣赏自学,但那是在没有系统化学习资料的前提下。如果有培训班的老师帮你整理好相关的知识,把知识系统化,能让你花更少的时间就掌握知识,为什么不花钱去参加培训呢?时间是最大的复利,也是最大的成本。以前参加运维的培训班,现在参加营销的培训班,我的逻辑是一致。
学习运维的成果,从上海回到广州后就出来了。当时我刚进入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进入公司后才发现,所有的运维工作都必须要我负责,理由很简单,人手不足,资金有限,没法雇用一个专职的运维人员。
在端午节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当然参加培训的老师也出了本运维相关的书籍,他的书和我的《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一起出现在京东,有时候缘分就这么奇妙,在出书时相逢了。
成年后不像学生时代,有完整的学习计划告诉你今年要学什么,明年要学习什么,学习是一个自我驱动的过程,而且这个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反复,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们需要谨记两点:
1.最少知识
学习知识是为了用于实践,学习完最少知识就可以用于实践当中,这个就是的最少知识。
梁启超先生在1926年谈到:现代(尤其是中国的现在)学校式的教育,种种缺点不能为讳。其最显著者,学校变成“知识贩卖所”。办得坏的不用说,就算顶好的吧,只是一间发行知识的“先施公司”,教师是掌柜的,学生是主顾、客人。顶好的学生天天以“吃书”为职业,吃13上几年,肚子里的书装的像“鼓胀”一般,便算毕业。
当年梁启超先生的这段话,现在看来还是那么时尚,那么有洞见。
2.最少行动
受限于小时候的学习习惯,我们总是追求完美,希望每次都拿100分。但可悲的是,我们越追求完美,就越容易拖延,很多小伙伴想啊想啊,想了一大堆计划,就没有然后了。
根据最少行动的法则,无论怎么样都要朝既定的目标先迈出第一步,完成根据反馈的结果调整再做第二步,不断地重复“做-反馈-调整”的过程,在不断的迭代中完成目标。
在每次的迭代中,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我们要做一个追求进步的人,而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实践的过程中,谁能保证不犯错呢?
这里提到“学习自我驱动的特性”,“最少知识”和“最少行动”是让自身技术快速进步的途径。以前我也喜欢买很多书阅读,但我只是看,变成了梁启超先生所提到的“以吃书为乐趣”。后来在《认知写作学》的学习中,经过阳老师的讲授,终于体会到“最少”的一丝真谛。李笑来老师的文章中,也在反复强调“最少”这个概念,例如这篇《十分钟后开始使用英语……》就是讲使用英语的“最少知识”。
我的书《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已经把我认为开发一个App后台所要掌握的最少知识整理出来,读者阅读完后就可以把这些知识用于App后台开发实践中,该书已在京东,亚马逊,当当等网站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