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达
一直以来有个误区——儿童绘本或读物很低幼,浅薄。我们小时候读过的童话故事,长大后除非是给孩子读,否则自己是决不会重读的。很多父母之所以不愿意给孩子买书,除了价格原因,可能潜意识里也认为儿童绘本只能读那么几年,孩子再大些就束之高阁,永不再读了吧。
其实,孩子不同的阶段就应该读不同的读物,看不同的动画片,错过了那个阶段以后就再也无法弥补。我在生活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本来四五岁的孩子应该看“贝贝熊”这种经典的寓教于乐的动画片,但是父母没有帮助他们选择真正有益的动画片,而是任由孩子天天看电视上播放的“奥特曼”这类动画片,打打杀杀,内容刺激,他们的欣赏品位就被固化了。等这些父母有所醒悟,想给孩子看一些真正有益的动画片时,孩子已经看不进去了。事实上是孩子的那个成长阶段已经错过了。
另外,说儿童绘本或读物低幼也是不对的,有很多绘本内涵非常深刻。我们活了一辈子,最终领悟的道理,也许就在童年读过的某本书里,我们只不过用了一生去验证而已。
今天分享的这本绘本大名鼎鼎,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可不读。此书宣传语说得好——读这本书,有人三岁,有人八十岁。读完这本书,有人花了三分钟,有人用了一辈子。”
这本绘本的名字叫“爱心树”。这本绘本会完美的回击“儿童读物很低幼”的论调。
作者是美国人谢尔·希尔弗斯坦。这人有多牛?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天才,集诗人、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于一身。他是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1.8亿册。
此人是个怪才,看世界的角度颇为独特。他的绘画往往极其简单,两三笔的黑白线条,传递的情感却直击人心,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
“爱心树”讲了一个“无尽的付出和无尽的索取”的故事——
一棵大树爱上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每天来爬树、吃苹果、捉迷藏……男孩很快乐,大树也很快乐。
随着男孩渐渐长大,与大树逐渐疏远起来,一起玩耍的时候越来越少。
男孩希望获得金钱,于是大树把自己的果实给他去换钱。大树很快乐。
男孩需要建立家庭,于是大树把自己的树枝给他建房子。大树很快乐。
男孩梦想去远航,于是大树把自己的树干给他造船。大树很快乐。
有一天,男孩老了,终于回到大树身边。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了,只有一个树墩了。男孩也没什么需求了,只想坐着好好休息一下。于是男孩坐在树墩上,于是大树很快乐。
多么令人感伤!这不只是苹果树和小男孩的故事,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这棵“爱心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
这棵“爱心树”就是我们自己,那个小男孩就是我们的孩子。
这棵“爱心树”就是每一个人,那个小男孩也是每一个人。
人生就是在无尽的付出和无尽的索取中度过的。
你还认为儿童绘本很低幼吗?
这本绘本还有一句宣传语:读完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当然也应该更爱爸爸。在家庭教育领域,爸爸也不能总是缺位,也要显示自己的存在。
为什么读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呢?图书和文字组成的故事,传递给孩子一种强烈的情感——对大树无私奉献的感动。这是口头说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小男孩依恋依靠大树,我们的孩子依恋依靠谁呢?自然是他们最亲近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妈妈。
所以说,母爱最伟大啊。
所以,王菲生了女儿之后也专门写了一首歌——“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这篇文章并非到此为止,事实上,以下才是我真正想表达的——
这本绘本已经有过很多解读,基本上是歌颂父母的伟大,引起子女的羞愧,唤起子女的感恩。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深层看法是这样的——
有的时候,无尽的付出,与其说是基于深爱,不如说是基于绝望。
就像苹果树对小男孩,它已经付出那么多了,几乎把所有都给小男孩了,只剩下一个老树墩(残命一条),而小男孩只知道无尽的索取,从不考虑苹果树的感受。苹果树完全可以停止这种无尽的付出,但是,一旦停止,前面的付出还有意义吗?只知道索取的小男孩会不会反而生出怨恨呢?
现实生活中,有一件惨痛的事是活生生的例子。还记得2007年的“杨丽娟事件“吗?杨丽娟,甘肃兰州人,16岁起迷恋偶像刘德华,从此不上学、不工作、不交友。她父母尤其是她父亲,为满足她的追星心愿连家里的房子都卖掉了,千方百计就为了实现她的心愿。这期间耗尽家财。2006年杨父卖肾筹钱(多么像爱心树)帮女儿去香港追寻刘德华。但是,一直没见到。
最终,媒体的报道起了作用,2007年3月25日,第三次赴港的杨丽娟终于实现了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心愿——跟刘德华谈话、合影。
2007年3月26日,杨丽娟的老父亲在香港投海自杀。父亲的死,令杨丽娟幡然醒悟,然而悔之晚矣。
我想杨父投海自杀之前,心里一定有深深的悔意——悔不该当初溺爱孩子、疏于管教,悔不该耗尽家财、浪费十四年光阴陪孩子追寻一个虚幻的泡影。而这泡影,在十四年追星路途的终点,破灭了。
唯有一死。还有活路吗?
我相信起初杨父陪伴孩子追星一定是出于深深的爱,所以情愿耗尽家财;到了后期,也许从卖肾筹钱助杨丽娟赴港开始,他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了——没有钱了,还有身体器官,死,也要帮女儿完成心愿。也许,从那时起,他已经下定决心,帮助女儿完成心愿之时,就是自己的死期。
谢尔·希尔弗斯坦创作了“爱心树”,让全球无数读者感动于爱心树的无私奉献,但也许他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做爱心树,不要无尽的付出!
我也深爱我的女儿,但“爱心树”和“杨丽娟事件”一直警醒着我——付出要有限度。无尽的付出不是爱,是一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