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同样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滋养,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也要学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并以科学家精神促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脚踏实地服务人民。长期以来,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袁隆平等一大批老一辈爱国科学家典范秉持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时代,我们广大年轻干部要继承发扬科学家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情怀转化到具体行动上来,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工作,转化为危难时刻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更要转化为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投身祖国改革发展大潮中、在服务人民群众事业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涵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淡泊名利轻装前行。在新时代下,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面对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的时代内涵。在新发展阶段,年轻党员干部要继承弘扬甘坐冷板凳、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唱响新时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之歌,无怨无悔,无私无畏,选择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选择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乘风破浪,创造更多更大的奇迹。
永葆“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热情,立足大局积极求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93岁的李俊贤院士见证了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如今的“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展;黄大年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带领团队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须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追求创新的姿态应对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挑战。时刻铭记把牢创新实干的方向盘,是解决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金钥匙”,更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