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首先说明一下我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今天的《<论语>十则》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的内容,此文章在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中我做过一些尝试,并在我的六年级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我首先对《论语十则》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篇文章是七年级上第一二单元集中了如《在山的那一边》、《理想》等以人生为主题的十篇课文,对于可塑性很强的七年级学生来讲,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课本、超越了考试。一本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化和社会的书——《论语》;一个被誉为圣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教给他们的东西实在是很多很多,但我想在语文活动中只能选取精髓,力求在思想上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
这堂课我将通过朗读、质疑、讨论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根据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2.能力目标:提高朗读水平;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更深的层面上真正了解儒家思想“内圣外王”的人生观念,更深入地理解《论语》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以为,我们传统上,甚至包括一些教参上对《<论语>十则》的一些解读是不完整的,更是不全面的,正因为如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孔子的思想这一结果,作为老师,有责任廓清迷雾,引导学生走近真正的孔子,真正的儒家思想。
在孔子看来,学习绝非只是课本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格、灵魂的提升。本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对教材提出大胆质疑,并诱导学生小心求证,深入文本,探寻文本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教会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学中,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学法
在学法上,课前学生要预习,即根据注释读懂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课堂上继续尝试使用各种技巧,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并以朗读串起读与思两个环节,引导学生继续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课。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用子路初见孔子的故事导入,表明孔子的观点:人人都需要学习,天才更需要学习。故事导入,既能激发兴趣,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朗读感知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而在六年级的的课标要求上,“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我力求通过强化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基于此我决定在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知道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较弱,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很强,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我首先进行了范读,并通过磁带读、小组读、自读等活跃了课堂气氛,目的一是正音;二是读懂大意。
三、质疑、讨论
如何读懂孔子的话?本堂课先讨论关于学习方法的三条。
第一步,先请学生找出写学习方法的句子来。
第二步,说一说它的意思
第三步,再来质疑讨论。
我是这样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例如: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可以从“时”、“习”、“说”三个字入手,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一条真的只是在讲“学习要反复练习,把以前不懂的弄懂了,有了新的收获”吗?从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同时我还要求学生结合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再来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在小组内质疑、讨论中,在全班交流、汇报中,最后再讨论关于学习态度的几条。从而明确学习《<论语>十则》的思想精髓。
四、拓展活动:
网上拜访孔子,与孔子对话,以“我读《<论语>十则》为题,任选文中一则质疑、分析。
总之,儒家的在思想上,是做好人,做好事,这就是学习《<论语>十则》的学问。正如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著作《论语别裁》中说的那样:“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衷心的希望国学教育一路走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