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暮年时写的回忆录,用极其朴实的语言文字回忆了自己遇到钱钟书的余生。在她的文字里,讲述的无非自己和钱钟书生活琐事,还有女儿圆圆带给他们的生活乐趣,即便是这样简单地、普通的生活,依旧掩盖不了杨绛熠熠生辉的一生,她的文字里包含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对生命最高规格的诠释和评价,这种力量来得十分轻缓,没有滔滔江水的锋芒,是一种很缓慢的细水长流,却又充满了生命力,让人发自内心的接受那些最沉重的记忆,似乎没有这些磨难,人生倒不完满了。看似流水账,其实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是最质朴,最纯粹的情感。细水长流一样的情,越读越让人回味。
她用自己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生命最丰富的样子,就算经历了人间沧桑,就算看惯了世事炎凉,她依旧觉得人间值得。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豁达和智慧可以用最近看到的一个成语来诠释——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喜欢国学的人对这四个字进行了分析,放在杨绛身上再也适合不过了。
杨绛本是书香门第家的孩子,对于柴米油盐可以说也是蜻蜓点水式的,但是在遇到钱钟书以后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按照现在人的评判标准,钱钟书就是智商高、生活自理能力超弱的“宝宝”,杨绛在这段婚姻里,却得到了滋养。在很多人的思维中,男人就应该会修东西,家里的脏活累活,都该男性来做,因为从很远古的时代,男人就是负责打猎的,女性在家做饭带娃。现在,依然有人觉得女性就该负责家里的一切琐碎,而男人只用工作,家里的东西坏了,都是男人的事。可杨绛先生心中并没有这样的标准,应该思维,对她来说不存在。
实际上,每个人都需要多掌握一些技能,这样才能少求人,不论对男女都适用。这个世界早就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了,女性不一定要做副驾驶,男人不一定要是家里的顶梁柱,每个人活着的目标中,都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