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特别喜欢学校教师“轮训”构建的学习场域,大家以现场分享为原点,互动讨论,各抒己见,常常会让我想到拿破仑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所战胜。”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有篇文章讲到了一个算式: 101-102=1,请你挪动算式中0、1、2任何一个数字,使这个算式的结果能够成立,看你能在多长时间思考出来。我想了几分钟觉得自己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思维,没有算出来。后来看了答案,才恍然大悟,其实只要把102中的2挪到10的右上角成了10 ²就可以得到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101-10 ²= 1。
我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思维的定势,只有简单的横向思维,没有对数字组成内在规律的认识。我们日常很多的工作思路,都局限在线性思维或是狭隘的经验当中。所以,应事处世上总是只有一面或是简单的一两种方式。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师,作为终身的学习者,如何在工作、研讨以及各种专题学习中,有意识地主动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呢?试试这样做看是否有改善。
(一)质疑法
“质疑法”就是老师经常要求学生的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为解决它而不耻下问,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社会、时代也在不断发展,新事物、新成果、新研究层出不穷。要善于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今天和一位退休老师交流,在三十年前她教“自然”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求学生口袋里随时放一本小笔记本,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随时记录下来,提出了三个以上的问题,给她查阅,就可以获得“星号”奖励,这真是可贵的教学意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对看到的事物、遇到的问题善于提出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再通过自己的阅读、研究和请教,攻下这些“为什么?”思维能力定会有提升。
(二)求异法
“求异法”就是不依常规、不人云亦云,而是能从多方面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方法呢?首先,要将自己的已有认知结合学习所得进行有效的选择、融合,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判断,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养成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其次,要多与同事、同行交流,获得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便于能够获得多元的思路;第三,不要满足或附和于现成的结论、答案,要敢于质疑与否定,才能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得对事物新的肯定。
(三)迁移法
“迁移法”就是在掌握已有的结论、概念、定义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并运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思维方法。平时经常讲的“举一反三”就是这种思维方法的表现。我们进行阅读,参加研讨和专题培训等等,系列知识的获得就是“举三为一”的过程,然后要通过“举一反三”的迁移思维来运用内化已获得的经验、方法,实现由此及彼的知识运用和拓展延伸。
(四)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在学习讨论中,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甚至进行辩论。因为,提问是思维的开始,讲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是思维的过程,有了长期思维过程的训练,思维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在一个群体的学习空间里,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因为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经验积累、个性特点各不相同,自然思维的角度和取向也不相同,每个人都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多元思维的方法和可供参考的观点。
(五)发现法
“发现法”就是要善于以积极的心态去发现,善于观察,有敏锐的感知力,在工作、研讨、专题学习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此广纳资源,获得多样化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信息和样本。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接触社会、走向自然、融入生活获得丰富的体验,为解决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做好知识储备,提高思维的效度。
顾明远教授曾说,教师能力中,“一个综合能力就是教师的思维能力。虽然教师的思维能力既不是知识,又不是技能,但它却支配着教师的一切行为,是属于更高层次的能力,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思维对教育工作的价值,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训练,解放头脑,解放空间、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我们的思维能力一定能得到改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