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一股盲目追求“科学管理”的风潮正悄然席卷知识型企业。会议室里悬挂着“合格率99.99%”的标语,创意部门推行着精细到分钟的工作量统计,研究人员被迫将复杂的思考过程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这些场景看似荒谬,却正成为越来越多知识型企业的日常。
较早以前,我走访一家知识型企业,惊讶地发现,在他们会议室里赫然挂着“合格率99.99%”的标语。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规划、创意和设计服务——这些本质上难以用简单二进制(合格/不合格)评判的创造性工作。面对我的疑问,客户解释:“这是我们的目标。”
我的直觉判断这种管理方式难以持续。果不其然,最近这家企业再次找到我,希望优化——实则是调整——之前推行的“量化式管理”。
更令人深思的是,最近,我注意到不少大型的国、央企业也在大力推进“阿米巴经营”“精细化管理”和“6S管理”。这些源于制造业的管理工具,被生硬地套用在知识型员工身上。与该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交流时,他们普遍抱怨:一群本应专注于创意和研究的人员,现在却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证明自己的工作量和形成“可量化”的工作成效上。
在我看来,管理理论历来存在两大流派:科学管理流派,以泰勒为代表;经验管理流派,以德鲁克为旗帜。
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也是忠实的实践者。在福特T型车的生产线上,他的理论取得了惊人成功——通过将工作分解为最简单、最标准的动作,测定最佳工时,实现效率最大化。科学管理的核心假设是:一切均可量化。如果主管认为下属能力不足,比如一小时只能组装5个产品而非20个,那么他必须能够找到人示范如何在一小时内组装20个产品。关键是,这些产品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标准化产品。
然而,知识型工作几乎无法满足这一条件。如果主管认为下属用一周时间完成一篇报告效率太低,认为标准应该是两天一篇,他必须能够证明两天是合适的时长。但这个问题对大多数知识成果几乎没有确定答案,尤其在AI时代,可能一小时也能生成一篇报告——只是质量可能天差地别。
德鲁克则创造了“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他认为对知识工作的管理本质上不同于对体力劳动的管理。知识工作需要员工的自主性、创造力和内在驱动力,这些都无法通过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和提升。
那么,知识型企业为何迷恋量化管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知识型企业推崇“科学管理”,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
其一,恐慌性跟风。许多企业面临下行压力,领导者慌了手脚,盲目寻求“救命稻草”。量化管理因其表面上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成为焦虑管理者的心灵慰藉。
其二,管理者回避艰难的评价职责。定性评估需要管理者深入了解工作内容、具备专业判断力并承担决策责任。而量化指标看似“客观”,简化了管理难度,避免了对复杂价值判断的争论。
其三,错误对标。许多企业盲目学习制造业或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模式,却没有分析自身行业和企业的本质特征。知识工作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它需要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同时,多数知识型企业,员工都是工科背景,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对“量化”有一种执念,认为“量化的”才是科学的,我在帮一些企业开展薪酬改革时,我明显的感觉到,有不少领导者希望我发明一个“机器”,只要年底了在他的员工身上扫一遍,就能出绩效结果、完成绩效评价,而且所有人还“心服口服”,坦率地讲,我至今没有研究出这样的“机器”,实际上,我也并不相信有这样的“机器”存在。
对于知识型企业而言,管理的本质是提升员工的自驱力,核心在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
微软在2014年后的转型提供了正面案例。当萨提亚·纳德拉接任CEO时,他摒弃了过往的内部竞争文化,转而倡导“成长型思维”,强调同理心、合作与持续学习。他取消了僵化的绩效考核排名,代之以更灵活、更注重团队协作的反馈机制。结果,微软重新焕发创新活力,成功向云计算和AI领域转型。
谷歌的“20%时间”政策是另一个经典案例——允许员工将20%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种管理方式尊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催生了Gmail、Google News等创新产品。
所以,在管理机制上,知识型企业应该:建立信任文化,而非控制文化。Netflix的“自由与责任”文化手册明确表示:“我们致力于雇佣完全成熟的成年人。”公司给予员工极大的自主权,同时要求他们承担相应责任。
聚焦成果而非过程。瑞典银行Handelsbanken推行极为分权的管理模式,各分行自主决策,总部不设预算或销售目标,只关注长期盈利能力。这一模式使该银行在过去50年中持续跑赢竞争对手。
设计弹性目标而非僵化指标。理想的知识工作目标应指明方向而非规定具体数字,如“提升客户满意度”而非“接到客户投诉后24小时内回复”。
管理不是信仰的飞跃,而是基于理解的实践。对于知识型企业,生搬硬套科学管理理论如同试图用尺子衡量创意——不仅徒劳无功,更会扼杀组织的创新活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优秀的管理者应当像园丁而非工程师——他们不试图控制生长过程,而是创造适宜的环境,让植物自然茁壮。当我们的企业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工作的本质,才能设计出真正激发创造力而非扼杀灵感的管理体系。
毕竟,在人类智慧的领域,最有价值的产出往往最难以被量化(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