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零八零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人,逐渐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对过往的生活进行反思,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不一而足。也是这样的反思方式的出现,很多新的词语也蹦出来,什么“原生家庭”“共情力”“与子女一起成长”等等,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间的较量,在后人的反思之后,变成了“父母与子女需要应有的尊重”,然而上一辈人不懂得尊重,下一辈人却️又在苦苦挣扎,人世间最大的悲剧,就是永远错过生命中最美的时刻。
常常在闲暇时刻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他用青春的视角去读红楼梦,让听他讲解的人收获颇丰,林青霞就说,蒋勋老师的声音可以是催眠药,让人安然入眠。但对我来讲,有一点便是,听的多了,便有了对抗,那就是当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尤其是头发斑白时,内心充满着悲悯,再反身回来去看去听去感受别人的青春时,总会说出很美丽的话语,动人且深入人心。但这样的美,对于身在其中正在经历的年轻人讲,是一种煎熬,一种总不被理解的煎熬。
《狗十三》就把青春里的这种煎熬打开了,磨碎了,摊开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体会到青春里不被尊重和不被认可的疼痛。我的感念是,这样的问题,在早二十年前,都不是问题,因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人们的认知水平也有限,传统教育方式沿袭下来告诉人们,鞭子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当时的父母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皮,拼命奔忙,很少去顾及孩子难过不难过,好受不好受,只是给孩子足够的食物,让他们野蛮生长就可以了,只要犯错误,就是毒打一顿或者言语上侮辱一顿,粗心的父母无法感知,这样的经历,有时候 会让子女一夜之间长大。而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毒打甚至辱骂都是极大的问题,甚至被冠以“精神虐待”“不被尊重”等沉重字眼,虽然这样的问题仍旧以各种形式在延续,或是父母打骂孩子,或是父母随意的按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孩子的生活等,但青春里的情感对抗,以至于孩子期望父母予以尊重和谅解,就像是遥远的桃花源一样,可望而不可及。
《狗十三》中,张雪迎扮演的李玩,就是一名在青春里经历过残酷的女孩子。她生活在一个再婚家庭,父亲爱她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表达,中年人的职场和家庭焦虑,通过各种方式被传递到子女身上,最可怕的是,身在其中的中年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是那样的不自知,而所有的不自知都成为父母子女之间悲剧的开始。李玩的父亲,是一名影响力不大但还算成功的商人,所以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他便很大男子主义的为女儿操持一切,女儿物理好,英语弱,想报物理兴趣班,但班主任建议她报英语班,于是爸爸强制她报班学英语,甚至还为此动手打她;事后为了道歉为李玩买狗狗,买滑冰鞋等,花钱从来不顾惜。但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内心渴求的是什么,青春里的苦痛和孤独,虽然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但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每一个人的不同,所以身为父亲,他不懂女儿为什么会喝酒,本来无忧无虑求学的年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烦恼?而身为子女,成长好似就是与青春告别,与命运妥协的过程。身为父母的人,往往把子女当成一盆没有意识的花草,而成长中的子女却已经处于人生最为敏感期的青少年,就像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父母与子女之间心门的关闭或者敞开,其实就是一年之间的事,沟通方式对了,所有的事儿都对了。
我想评论这部剧情,很多人会从孩子的角度入手去说明事实。确实,长辈们即便年少时也捂过棉被打着手电偷看过书,但他们年长后,便永远不理解孩子们的精神诉求,认为很多自己不理解的事实,都是孩子的叛逆,而所有的叛逆,都应该扼杀在摇篮里。其实关键的要素,是在“对话”,如果两代人之间,一个疏于讲,一个疏于听,所有的症结都会在这里凝结,而如果双方能够打开心门,为沟通创造良好的条件,一个安心讲,一个悉心听,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此症结打开,问题解决。
父母儿女一场,关系最好的润滑剂就是,沟通。对上一代人的精神对抗,我们无法评判,但是对下一代人的沟通交流,我想全然打通,让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通过沟通,变成彼此之间永远难忘的一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