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秋。晨起,乌云密布。昨天还是阳光明媚,原本想着今天能看到一轮皎洁的满月,可以像母亲那样,焚一柱清香,献一盘果品和月饼给月亮。看来确乎是“月有阴晴圆缺”啊。
嘟嘟和爹妈喊我们一家共吃李想大虾,女儿原本不怎么喜欢吃虾,居然也能吃惯了。
饭后,飘雨。他们一家去看电影,我们一家去看望老人。
婆婆不在家,公公一个人,起来走了一圈,恢复得不错,虽说还是有些不平衡,走路一踮一踮的,说话也有些不利索,但已经进步很多了,至少能自己起床,自己上厕所了。能恢复到这样,对于脑梗患者,心脏病患者,已经谢天谢地了。
婆婆在家待不住,大约又和老姊妹溜达去了。她闲不住,手里没事,就不想在家呆,喜欢出去走走,到处逛逛。精神一直颇佳,跟着旅行社可以一出去十天半个月的,我常常自叹不如。严重怀疑自己老了哪儿也去不了,羡慕婆婆的精气神。
一觉睡醒,婆婆回来了。一家人围坐在茶几旁唠嗑,让公公多说话,努力口齿清晰。过年拍的全家福静静地挂在墙上,那时公公还康健,也很配合,婆婆说特别难得。我也暗自庆幸,还好今年过年拍了,要不然,这以后想拍都没机会了。谁忍心去用拍照这种事情折腾腿脚不利索的老人呢?
中午吃的有点饱,本来晚上不想吃了,可婆婆非要熬点稀饭,炒两个菜,不然她过意不去。我十天半个月也不见得能回趟家,恭敬不如从命。
婆婆做饭的手艺挺好,家常味,吃得舒服。女儿小时候不愿意去幼儿园,理由很简单:饭难吃,没有奶奶做的好吃。到现在,大家依旧喜欢婆婆牌的妈妈的味道。
虽说过节,按理应该吃顿好的才成,但小菜稀饭吃起来养胃,加了麦仁红豆和薏米,淡淡的香甜,家的味道才如此。
好友宁宁发来消息,已接到医院通知,去住下了,这个中秋,要在医院度过了呢。还好她乐观积极,重视却不盲目悲观,月亮总是澄澈清明的,不会折腾好人,惟愿,宁宁早日康复,回归我们这个大家庭。一个,都不能少。
昨天才回去过,打个电话,想再问候一声,母亲一直没接,人机大概又分离了吧。四个儿女,一双离得远,所幸姐离得近,能相伴照顾。东北的哥,广州的妹,应该都给母亲打过祝福问候的电话了,离得远,大小节日,问候总要到的。哪怕无法“千里共婵娟”,也要“天涯共此时”。生活的仪式感,不外乎如此。
梅梅从太白下来,带了核桃栗子和种的菜给我。从婆婆家到我家,不过七八分钟车程,驱车返回,礼轻情意重,我们的友谊,向来不需要华美的包装。
匆匆一面,折返回婆婆家。已是掌灯时分,车堵得厉害,天依旧阴沉沉的,没有一丝云开见月明的意思。隐隐有些失落,无月的中秋,总缺了点什么,徒增遗憾。
饭后回家,婆婆一会问这个要不要,一会问那个吃不吃……临走,硬塞了两瓶饮料在袋子里,恨不能把能带的都带给孙女。人老了,总是盼着团圆的。然而,团圆,却又是分离的开端。所以才有了“此事古难全”的长叹。
一个湖北未曾谋面的老师,发来消息:前世修来一对宝,一生一世永相随,吾妻于2018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十五)9时37分,顺利产下两枚小王子,母子三人平安,田老师能否赐两个乳名?我顿时觉得言重,中秋得双胞,颇有意义,团团和圆圆,悦悦和欢欢,月月和亮亮……只能想到这些和中秋相关的词语,羡慕他此刻的幸福。“头胎也是儿子,这下三个儿子了。”天哪,我顿时觉得他任重而道远。
山西的焦老师,又发来一首小诗,请我得空帮她读读。其实我觉得自己的朗读一般般,有人不嫌弃,也是抬爱了。无月的中秋,一会安静地读给她,权当中秋节的礼物罢。
虽说月是故乡明,可终究还有远行的人。愿大家所在之地,即是故乡;身到之处,都有月光。
无月的中秋,月亮其实也在天上。月光,亮在心上,怎么会有沧桑?
田玲写于2018年9月2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