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
【@我是余清远 ;清;是清澈的:清 ;远:是诗有远方的:远 ;】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 ;
二,怎样看待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
处事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
也是民主思维方式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 。
那么,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有哪些特征 ?我们从中可以借鉴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
(1).【尚德】:中国人处事观念及行为的重要特征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 》的伦理型文化或称
《德行》文化 。
在中国文化中 ,人是《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 ,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 ,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
中国人因而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观的为我的规范 】。
【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并不以知仁,勇为,三达德。“”
组成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
中国人的处事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厚的尚德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
一方面 ,处世做人,贵在有德 。
中国人的所谓“”处世“”
首先是要“”做人 “”
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待人 。
在具体的做人之德上善,
其主要范畴有
“诚实 正直” ,
“光明磊落”“
心怀坦荡 ”“
克己奉公”等。
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与基础的处世观念 ,无不体现了浓厚的尚德特征 。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以德待人。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 ,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 ,主张人际交往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 “谋其道而不计其功 ”,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 。
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宽厚待人。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待人为美德 ,
日常生活中的“
”宽容大度 “”,“宽宏大量”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 。
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 ,待人宽厚包括: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 矜不能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不以己所能 ,而不以人所不能 ”,
其二,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 ,
“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人人皆知;在名,在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 ”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
对待人际交往,
主张“
”退后一步自宽平”。
其三,以诚相见,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 ,“心诚”,
因此“待物莫入城“”的古训 。
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性内容。
故“开诚心 , 布公道“
往往能化解矛盾, 消除成见 ,沟通感情。
其四,守信用 ,重然诺。其基本要求是 ,
“言必信,行必果 ”。
说话算数 ,
言行一致,
“一诺千金”
“一言九鼎 ”等成语。
以及《孔子》的“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
都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
二,《贵和》: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思想范畴 ,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 ,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
并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 ,“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 ,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
《孟子》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就是以和睦 ,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 。
以《贵和》而言,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既是人际交往的价值尺度 ,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 。
以诚待人 是为了“和”,各守本分 互不干涉 ,“井水不犯河水 ”
也是为了“和”,“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是一种“”和“”。
总的来说 ;《贵和》能有效的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 ,减少人际关系中的不愉快 ,使人际关系带有人味 ,
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 。
此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现实 ,注重人生的实践 理性精神 ,
还孕育了中国人深谙智谋的传统。
几千年来 ,
有关智慧人物的故事经久流传 。这一特点反映在处世风格便是:
处世待人,冷静慎重 ,运用心智,周详估量。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的 ,
几千年来 ,根植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中 ,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处世态度 。
今天,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大工程中重建民主文化精神 ,有理由去改造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 ,使它富于开放性和现代性 ,
然而,这种改造只能是一种传统的转型 ,而不是推倒重来 ,因为民族文化传统永远是该民族生存发达的根 。
感恩遇见!更优秀的您!与己共勉!
2024年元月3号14:48分
作者:余有香
作有茗:--余清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