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读后感
那个好像只存在于中学政治课本、满头黑发慈祥的伟大的哲学家,生于1818年,享年65岁,
带着这些印象和崇拜的心情,看了这本书。
看这本书的时候,算是我人生一个低谷时期,
所以特别能体会马克思妻子孩子夭折的那种痛苦,然后看着马克思起伏的一生。
马克思的父亲其实是犹太人,但母亲是贵族,所以他的学生时代(1835-1841年)生活还是很优渥
1842年开始发行《莱茵报》
因1843年1月21日普鲁当局一纸禁书,宣告该报必须在4月终止发行。
马克思与他的伙伴们迁往巴黎并创办《德法年鉴》
1842-1852在科隆度过10年
除了 1842到1943年间的6个月,及1848到1849年革命期间的15个月,
马克思没有在科隆居住过,他居住在国外,成为流亡者
这种放逐既有自愿的因素,有被当局逼迫的无奈,不过即便是这种颠沛流离的过程中,
他也从未失去与科隆的联系
而且会沿着自己当初在那里起步的道路继续前进。
自由媒体是民众精神用来观察各处的眼睛,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表达,是连接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活纽带,这个由文化造就的实体,能将物质上的斗争转变成精神上的,并使其从原生的物质形态中意识化。
它是一个民族自己进行的尽情忏悔,众所周知,忏悔才能催生救赎。
它是精神的镜子,一个民族可以以此自省,而自省是求知的第一个前提,
这种代表着国家精神的必须能被村舍的小贩兜售,
价值比空气还便宜,它是全方位的、无所不在的、无所不知的。
它是经常从现实世界中溢出的理想世界,而且在精神上更丰富、更富启发性
还会流淌回现实世界。
暴风雨来临前必然是风起云涌,鸟兽奔逃,人则因为气压的下降而心神不宁。
1841年1月马克思作为主旨演讲者登场
微信盛行的现代,我们习惯“打字”交流,深刻感觉我的表达能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在下降。
而表达能力是沟通与演讲的关键,再次之前,马克思即使再有思想与文笔,
没有演讲,就无法把思想与想法扩散出去,更无法实现革命的理想
人们还是习惯倾听的。
1883年3.14马克思离世
一段充满强大、激情且拥有坚定信仰的人生
一段拥有伟大志向并遭受过同样巨大挫折的人生
一段有过痛苦与挣扎的人
在结束时,安宁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