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时候,最喜欢看露天电影。
通常是在村小学操场、村委会坝子、寨子山、巴子磅等村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邻近村民都会闻讯赶来。早早的,空旷的坝子上会立起两根高大的木桩子,各挂着扬声器,桩间绷上一张大白布,四周用绳子牵拉平整,白布的正前方,高高的搭着放映架,似自行车倒放,两个轮子错落朝天,夜黑放映时,会有一束强光映射,随着轮子的转动,屏幕上色彩艳丽、人物场景跳跃飞舞。
那时,十里八村的农人平时消遣、娱乐太少,看电影就是大事,就是闲时的谈资,通常要等很久才有一次,所以大家都不想错过,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一家人早早的吃过晚饭,准备好回程的火把(在半截竹筒里倒上煤油,堵上一小团布料;或是用耐燃的向日葵杆),便三五成群的往电影场上赶,有的还自己扛着板凳,十里地都不嫌累。天尚未黑,场上就挤满了人,于是,墙头、树上都成了大家抢占的地方,一时间欢笑声、打闹声、训斥声、高谈阔论声响作一团。直至天黑尽,荧幕亮起,一切都安静下来,少顷,画面和扬声器就把观众的情绪调动到极致,放映带从一头卷到另一头,粗粗的灯光直击荧幕,情节扣人心弦,人们沉浸其中,下意识的呼应着,甚至忘却了身旁汽油发电机的轰鸣。
《飞夺泸定桥》的惨烈奋进、《唐伯虎点秋香》的戏谑幽默、《鬼打鬼》的恐怖吸引、《阿诗玛》的美丽勇敢......,无一不在我心里烙上深深的印记,那是一群纯粹的人最直白的欢乐,那是中国文化在广袤乡间的有限传播,那是孩子们记忆中挥不去的时光定格。每一次散场都意犹未尽,那个年代的露天电影,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大部分。
回程的山路上,星星点点的火把照亮夜空,孩子在背上酣然入睡,头上套着母亲精心准备的成人内裤,以防神鬼侵扰。一个个喜欢露天电影的农家孩子,就这样承载着上一辈的梦,顺着父辈擎着的星火之光,逐梦前行,越走越远、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