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这是前些年网络上很流行的一个段子,是嘲笑有些人满脑子都装着很宏大的别人的创业史,对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发家史如数家珍。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在网络上学习提升自我,张口就和人谈论商业逻辑思维,谈论公司顶层架构。看起来无所不知的样子,到头来还是背着书包在上海北京地铁里一顿挤。
乍一看,会觉得这嘲讽很直白,用这种悖反的逻辑论证了“什么耶鲁公开课什么知乎果壳,什么名人演讲通通都是狗屁”。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一切的自我教育其实都是无效的,社会阶层已经固化,你再也没有可能从草根到精英?
事实上你只看到了挤地铁的那一小撮还在路上的年轻人,恰巧他们热衷于投身自我教育而且暂时他们的生活没有特别大的转变。没有成功不是被社会苛责和嘲笑的理由,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人多了去了。我们的眼光应该始终朝向更高阶,还有一小撮人,他们含着金汤匙出生。当我们还在口水仗该不该自我教育的时候,那些百年传承的家族企业继承人,他们悄悄关注着自己后代的“精英教育”。
“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大众教育”成为大家聚集口水的痰盂,这种舆论喧嚣难免人心惶惶:我一直在学习进步却还没有成功?暂时的成不成功其实并不是衡量“自我教育”有没有效的标准,着眼点应该是漫长的人生岁月。也就是说人生这盘大棋局,不是哪一个落子就可以一招制敌,需要拥有很长远的眼光看似漫不经心地落子。但实际上是人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最终布置成自己想要的一盘棋局。
再来设想一下他们的人生处境,什么样的人群会争分夺秒,加班到午夜还不忘学习,自讨苦吃?物种的进化给了我们最高的智商,也给了我们人类生来就有的懒惰天性。可以悠闲地享受人生,谁还会拿生命去奋斗?那一小撮还热衷在繁重工作之余,挤出一切碎片时间来接收了解外界一切新鲜资讯的人,他们仰望星空,怀揣梦想。他们是大学毕业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他们恰恰是那一群不相信阶层固化的人群。
因为相信努力就会成功,相信教育改变人生所以才拼了命像海绵一样吸取外界的养料。因为还没有遭遇重大的人生挫折,对新鲜事物怀抱一腔热血,有着改造世界的野心,所以学习力强肯吃苦也肯挤地铁。过去的三十年,20%的人凭借努力运气握住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资源。接下来的30年,大历史的逻辑是循环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再加上这一代年轻人的持续努力,80%刻苦的年轻人终将实现他们的梦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站在时代的尖端。如果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难道你看不见持续努力的他们将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吗?
人性是有阴暗面的,外界发生的一切灾祸,普罗大众都抱着吃瓜群众的心态去看待。娱乐圈的王宝强戴绿帽事件,网上留言:宝宝坚强,可实际上大家却因为这件事度过了一个娱乐狂欢节。他们没有很坚定的支持或反对,就像乌合之众阐述的那样,大众随时会被舆论煽动,立场总是不停变换。
别人的拳头砸向我们脸庞的那一霎那,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快速闪躲。社会上出现类似于以上的嘲讽言语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随时准备好护甲,以防遭受它重重的一击?我们花费时间心力努力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提升,却迟迟没有成功,不知道原因何在,我们苦恼和着急。脆弱的人群找不到原因,最终就胡乱相信了社会对于这件事的盖棺定论。“自我教育有什么用,一切都是暂时的麻醉剂”。
社会的真相就是舆论总是很残酷无情,尤其是对待一个生活中的“loser ”。最可怕的就是听到这种言论:你看他这么努力有什么用,花那么多钱这里听课那里听课,还不是炮灰。这种社会舆论和社会负面评价的发酵,它会直接引发人的焦虑感。花钱买书买课买演讲,然后开始焦虑自己怎么还没有成功?一定是投入还不够多,于是加大预算再买,再学习听课,还是没有成功?
这个社会永远是强者的逻辑,弱者马上要在这些舆论中自我放弃。他们相信自我教育是麻醉剂,在日渐沉沦中蹉跎下去。而强者懂得反思,他会去寻找达成目标的方式方法,别人说的对不对?我已经进展到哪一步了?过程是需要调整吗?还有哪里需要加大钻研的力度?需不需要找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如何依靠团体的力量?这些都是强者的逻辑。
为什要用这么尖锐的语言来打击人家怀揣着梦想的心灵呢?没有成功难道连学习都不配了吗?自我提升难道一定要立马变现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没有变现就不应该去自我提升了?那我们岂不是要背负从小学念到大学这十几年的教育的精神负债,念完大学一出校门就应该成为“第二个马云”,否则就浪费了这十几年的教育?
面对残酷的社会舆论压力,稍微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就应当继续往下坚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去寻找到强者的逻辑。是坚持得不够,还是没有学到位?
最终因为不具备独立思考的大众对于成功没有清晰的认知,再加上社会的舆论,把没有成功的焦虑推波助澜愈演愈烈。这种焦虑的风暴具有很强的摧毁性力量,它会让许多人成为炮灰。但强风过后,会有一群人脱颖而出,他们屹立不倒。
成功是能力,运气,人脉网络三者的叠加效应,没有其中一个会直接决定成功与否。社会舆论导向应该更积极更健康,而不应该把暂时没有成功的焦虑扩大化。就算不能一夜暴富,但家庭和谐,身体健康,事业顺遂也是一种平凡的幸福。如果了解了这些之后,难道还会被别人偶然在网络上的抱怨和负面情绪轻易就影响了吗?
如果轻易被别人的言论牵着鼻子走,终归是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连谁对谁错,谁黑谁白都分不清楚,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就放弃以往的坚持,这说明根本就不满足“独立思考能力”这项。连起码的判断能力都缺乏,一味地去簇拥在他人的想法下面,又何谈成功呢?所以,不用轻易否定学习,也不要轻易相信读书无用论。你读书无用,只是方式不对。
这几年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做终身学习者”。没错,学习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越是有世俗成就的人,在我们犹豫学习有没有用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读北大MBA,长江商学院,湖畔大学,那里聚集着很多有想法的人。他们尽可能地在群体环境中获取力量,尽情舒展自己,吸取一切外界新鲜的东西。
他们一直在钻营我们的需要,所以总是走在前面,带领他们的团队一步步用科技来俘获我们。他们知道我们要社交,要购物,要游戏,要狂欢,要表现自我,研发出了大量“吸取我们时间黑洞”的武器。微信微博天猫抖音快手美拍使我们淫浸在里面,把我们的时间悄悄地掳走,使我们忘记了要走开,要去自我成长一点点。我们一直沉浸在网络世界里,沉浸在那些有野心的商人故意给我们营造的虚假快乐中。而与此同时人家一趟一趟地飞,一轮一轮地有价值谈话,一次一次的培训讲座。早上4点起床,开始了一日繁忙的行程。我们真的知道这个世界舆论掩盖之下真实地在发生什么?真相是什么吗?
这个世界大部分的超载信息都是他人释放出的烟雾弹,我们能够穿透迷雾看到方向吗?社会每一天都会产生许多信息,科技军事媒体企业教育研究发现,很多很多,而你只需要去找到那一点对你有用的信息。这个时代最坏的就是网络,最好的也恰恰是网络。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只要稍微知道一点,最便宜最高效的提升自我的方式莫过于网上学习。你不用抱怨人家没有给你指出一条发财的明路,所有的思路方法做事方式都已经教给你了,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好自己的东西,还怕会成不了气候吗?
理论性的东西都已经全部在他们的视频脱口秀,演讲书籍里面说得明明白白。你剩下要做的就只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去实践,慢慢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就可以了。难道你还真的指望人家今天教你发财,你明天就一夜暴富了吗?如果你真的在网络上面看到了这样天上掉馅饼的课程,在生活中听到了这样极具鼓动性的近乎传销的言论,那你就应该警惕一下了。
我很喜欢罗胖,因为他的罗辑思维是教人如何面对以及解决问题。善于学习的你,就能知道它的价值。他曾经在他每天的60秒语音中说过这样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感触很深。
有一个词叫“人生算法”。算法和办法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词,办法是具体的,短期的,讲究的是随机应变。而算法,是普遍的,是针对一切情况的,长期不变的。比如,做一件事,想要有价值,必须要长期坚持,雷打不动。第二个不同点,办法是指向外部的,要的是结果。而算法是指向自己的,要的是持续优化。
比如有一个人,他读书的方法,原来是要求自己每周读一本虚构作品,一部非虚构作品,每天还要读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后来,他觉得光输入不输出不行,就改了,读书量变小。但是要求自己每天写一条读书笔记。你看,这就是算法变化。所谓办法,就是应对外界的变量,所谓算法,就是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的变量。
这个道理初看起来很难懂,太理论性了,但其实仔细思考就能够了解个中内涵。就以罗胖的创业史为坐标系来了解一下这段话背后的韧性和随时调整的战略性思维。2012年逻辑思维诞生了,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那时罗胖本人也是充满敬畏之心和极端精进的,在罗辑思维公众号后台,用户抛出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每天不多不少,精准地完成60秒语音?”罗胖回答:“鸡鸣即起,说若干遍,一直到一个磕巴不打正好60秒。”脱口秀中的罗振宇一直看起来收放自如,精准流畅。
罗辑思维视频时长从最初的20分钟逐渐提到5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以“有种,有趣,有料”为核心理念精选话题研磨产品。话风活泼,通俗生动,上线头一年,罗辑思维平均每期点击量已经超过100万。得到app诞生,培养了一大批知识付费用户。最终,罗胖的公司估值100亿,他本人也实现了财富自由,开创了知识付费的新模式。
这种超级庞大的用户市场带来的巨大荣耀最终证明了罗胖“人生算法”的价值,他的目标指向性是专注于认真打磨自己的产品,并且不断在精进。三分钟的出镜录制68遍,十几分钟的脱口秀录制8个小时。从每天早起的60秒到一期一小时的罗辑思维脱口秀节目,从20年跨年演讲长期战略规划再到做出一款为想要上升的人群提供的知识产品:得到app。这一切成绩的背后就是他对于自己的人生算法和自我认知的不断迭代。他的算法指向自己,且像系统一样持续优化。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怎样去做?
看过他在演讲上面为赞助商宣传,着实感叹于这样情商绝高的人,那样卖力的宣传,那样致诚致恳的感谢态度,哪一个赞助商会不欢喜?他不吝惜对于他人的赞美,条理清晰给我们娓娓道来社会趋势的变化,带给我们他自身宝贵的思考和洞察,哪一个听众不会感觉受益良多?
他绝对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随时随地都在学习,把自己变成一根管道,给听众传播新知识,链接未来世界和现实。这样的人很可怕,他活学活用。因为他不单单不停止一刻学习上的进步,而且总是在实践中进步。他从他人那里学到了坚持,而且懂得用行动坚持的力量。这就是学习方式的区别,同样的内容,你只是听懂了,而罗胖懂得运用在他的商业布局中,所以他做成功了。
其实这和我喜欢的一个作家村上春树先生一样,用长期的人生算法来定义自己。村上春树先生每晚9点准时睡觉,4点起床。起床之后泡杯咖啡,吃点甜点,开始雷打不动写10页稿子,写完稿子之后还想写怎么办,不写了坚决不写了。开始跑步,跑完之后做翻译,翻译完之后看书看电影闲聊,一坚持就是35年。村上春树先生成了现代作家中享誉世界文坛的一位,他的小说畅销数十个国家,而且获得了无数奖项。
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100000个小时的钻营。你只是听说了做一件事要坚持到底,可在过程中,你一直在往回头望,看你距离出发点多远了?你一直用望远镜焦虑地望着前方,心里嘀咕怎么还没到目的地?而村上春树先生,把这句话实践到底。他懂得调整心态,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所以他在成功的长跑路上轻松抵达了终点。
有人曾经评价“你把自己的思考能力都建立在别人的判断上,那你迟早要被骗一次”。需要警惕的是:一切外界信息,千万不能随意进入你的大脑。你需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只有思考过了,然后做出调整和改进,才是正确行进的道路。
什么叫有知识?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什么才叫有知识?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这个时候,如果你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你才算是真有知识。不是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的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具备任何行业做决策的精准判断力都是建立在广泛涉猎大量人文科学知识,了解社会现象的基础之上才实现的。紧跟时代步伐,再加上长时间的思考把这些外界知识最终转化为行为决策。罗胖的20年跨年4小时演讲,看上去他轻摇扇羽谈笑风生,但实际上每一年的稿子都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准备的。团队协作,花费大量的时间,一遍一遍地修改,彻夜通宵精力透支,只为达成这样一个终极目标:他需要给社会大众带来新知,与此同时逐年建构起他的品牌帝国。
你看人家做一件事考虑的是时间的累计效应,而慵众只会关注眼前的得失。我相信这种高浓度的社会新知和独立思考最终达成的是双赢的局面:社会大众对于知识先锋会实现从跟随到独立思考,罗胖会完成他百年老店的品牌梦想。这一切衡量的维度是“时间长河”。
2019年的跨年演讲似乎翻了车,不仅出现了逻辑错误,而且公众也开始苛责“中年人看罗振宇演讲和老年人买权健产品没有任何区别”。罗胖的核心产品,知识付费陷入了是不是骗局的争议中。然而这一大批知识付费的用户没能从知识焦虑中解脱出来,反而陷入了更大的迷失。甚至一大批学生参加面试张口即谈融资,战略,顶层架构,然后失业。“这个时代,不会亏待不断学习的人”很多人被罗振宇说得心服口服。
面对这些舆论导向,你真的需要好好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做“终生学习者”,人生这盘大棋局又该怎样布置?是走一步看一步,输赢随天定。还是针对赢,全盘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