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禅让制的意外,五帝至大禹原是一家
禅让制——一个让封建士大夫阶层极力推崇和赞扬的帝位让与的方式。统治者在还活着的时候,把帝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向祖宗举荐;让,即让帝位于人。相比后来的君主世袭制,大部分君主都要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才把尊位传予子嗣,禅让制无疑需要大胸襟和一颗天下至上的仁心。
伪禅让
也许有人会说,魏晋乃至唐宋时期不也有不少禅让的例子吗?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后世的禅让可大致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也是最多的一种,即是自家统治衰落,外姓势力崛起,是武力相逼下的不得已。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隋文帝杨坚;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唐高祖李渊;唐哀帝李柷禅位于梁太祖朱温;乃至李渊禅位于太宗李世民,都是属于这种情况。而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其母武则天,与以上各家其实也大同小异。说是禅让,其实是以武力更迭政权,与上古禅让不可一论。
第二种情况较为温和,是自己志不在做皇帝,喜欢逍遥自在做太上皇,早早地把皇位让儿子继承的,以宋朝最具代表性。如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养子孝宗赵眘;孝宗赵眘又禅位于儿子光宗赵惇;光宗赵惇又禅位于宁宗赵扩。宋朝大部分皇帝都是多才多艺,有的擅长书画、有的擅长木工,甚至有的喜欢上街演戏。正是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让一个综合国力为唐朝二十倍的泱泱大国,沦为只知道割地纳银求和的软柿子。
而这些喜欢做太上皇的人中又有一个例外,即清高宗弘历,他虽禅位清仁宗颙琰,但仍然把持朝政直至去世。
第三种情况比较特殊,是以白族政权大理段氏为代表。大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统治者笃信佛教。所以大理国前后有近十位皇帝选择禅位,出家为僧。
后世的禅让,缘由较为复杂,出发点也不是为天下选择贤德君主。所以与上古的禅让有本质的区别。然而,即便是上古五帝的禅让,如果细细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有稍显意外之处。
一脉相承的六帝
黄帝驾崩后,到颛顼立天下。这里,颛顼名高阳,是昌意之子,而昌意是黄帝之子。即颛顼是黄帝之孙,且颛顼是在黄帝驾崩后,才立天下为帝,所以这里不算禅让。
颛顼之后,帝喾立为帝。帝喾名高辛,乃是黄帝的曾孙,是颛顼的堂侄。也是在颛顼死后立为帝,这里也不算禅让。帝喾之后,即尧帝,尧帝名放勋,正是帝喾的儿子。这里也不算。
真正为后世传颂的禅让,是尧禅位于舜。尧因儿子丹朱凶顽而不用,经过重重考验后,传帝位于舜。确实值得后世士大夫传颂几千年。然而,我们来理一理舜的家族关系:舜,名叫重华,父为瞽叟,瞽叟父桥牛,桥牛父句望,句望父敬康,敬康父穷禅,穷禅父帝颛顼。舜为颛顼六世孙,也是黄帝之后。
另一段被传颂的禅让是舜禅位于禹,舜之子商均不肖,舜禅位于禹。也是心怀天下的仁心。然而,我们再来理一理禹的家族关系:禹之父鲧,鲧之父乃是帝颛顼。即是禹乃是颛顼之孙,是黄帝的玄孙。辈分上与颛顼的另一位孙子敬康同辈,而敬康是舜帝的高祖。就是说舜帝在辈分上是禹的玄孙辈。
禹之后,也曾禅位于伯益,但诸侯仍归于禹之子启。至此,上古禅让制终结,公天下为家天下取代。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黄帝一脉基因强大。今人说起华夏历史,都以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为始。而自黄帝至大禹,原来都是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