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解码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认为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心灵,未能引起人的心灵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赞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重在心灵的唤醒;唤醒幼小的心灵,需要拥有已经唤醒的心灵。
上世纪90年代我参与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新世纪初参与了新课程改革,2012年参与了“高效课堂”建设,一次次创新或改革都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甚至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在于缺失用心灵唤醒心灵,缺乏用心去体会,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盲从于别人的瞎指挥,失败的命运早在开始前就注定了。
阳光课堂之所以破茧而出, 深受孩子们喜欢,被那么多专家、媒体人认可,是因为有人打开了我们心灵这扇窗,用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一步步走向心灵的丰富和开阔。
2016年,在21世界教育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我初识了沪江互加计划,触碰了cctalk平台,产生心灵感悟,一下挣脱了困扰我多年的枷锁,决定开设空中课堂,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免费送课。当时,我的心灵充满着难以遏制的激情、智慧和力量。俗话说:“一花一生命,一草一永生。”只有心灵感悟,才能放飞心灵,才能超越自我、改变命运,才能把自身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让生命的每一天过得充实而精彩。
老师们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处处充满着爱。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同事、爱学生、爱事业、爱学校、爱学习、爱探索、爱思考;有了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吸取知识,接受锻炼,提高素质,增长经验,实现自我梦想,追求美好人生;有了爱才能看到自身的闪亮之处,走出自怨自艾、自惭形秽的心理误区,驱除缠绕心头的雾霾,吸收更多的阳光雨露,走向心灵的丰富与开阔;有了爱才能看见装学、假学,渴望真学的孩子深受的煎熬和痛苦,才会在心灵的深处有一种从油锅里去捞孩子的冲动和历史责任感。他们对教育者意义与价值的找寻与建构最终只有通过自己的爱才能实现,没有心灵的深度唤醒,他们无法领悟什么是教育公正,更无法获取属于自己的教育公正。
老师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教师“唤醒”孩子的心灵,重在提整“正能量”,对付“负能量”,激发“积极性”,克服“消极性”,化“外在动机”为“内在动机”。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特别是后进学生,唤醒其内在精神对知识的需求远远比要求强制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