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突破舒适圈”成了个热词。只要有人迷茫、焦虑、失落,就有人告诉他:“你要跳出舒适圈!”听上去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想,难道待在舒适圈里,就一定错了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舒适圈”,其实并不是懒惰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演化停滞”的状态。这个词听上去有点负面,但换个说法,你就能理解:它其实叫“自洽”。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以稳定的方式理解自己的人生,并且这种理解能支撑他活得安稳,不冲突,不挣扎。这听上去,不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状态吗?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木匠。二十年来,每天都在做桌椅。别人觉得他生活枯燥,他却觉得那就是他想要的一切。有一次我问他:“你从来没想过转行,或者去城市里发展吗?”他说:“为啥要?我喜欢这活儿,我知道每天几点起,几点收,我靠这手艺养家糊口,也挺好。”他的话让我很安静。
我们常常在追求成长,却忘了成长本身并不是目的。有的人活得简单,但内心平静;有的人天天追着目标跑,却始终焦虑。
从心理层面看,前者其实就是处于一种“稳定的闭环”:他理解自己的世界,理解自己的处境,并且对这种生活完全接纳。那他为什么要打破它?
成长没错,但成长也要有代价。如果一个状态“够用”,能让你在其中获得意义与平衡,那它本身就没问题。问题在于——你以为你在舒适圈里,其实只是“被困”其中。
真正在舒适圈里活得好的人,并不是无欲无求,而是能主动维持自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舒适圈”,其实更像是一种“逃避机制”。
比如我认识一个中层管理者,做了十年同样的工作。他每天都忙,但那种忙更像是“在原地打转”。公司换了方向,他第一个感到焦虑。因为他发现,自己早就习惯了在固定的节奏里做事,一旦变化,他就没法自洽了。
这时候,他所谓的“舒适圈”,其实已经变成了“能力边界”。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早就失去了面对未知的肌肉。
一个人的成长,不一定是主动选择的。更多时候,是被生活“逼出来的”。
我曾见过一个家庭主妇,原本日子平稳。孩子上学、丈夫上班,她的生活简单且可控。后来丈夫创业失败,家庭收入骤降,她被迫出来工作。
起初她焦虑得不行,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适应。但两年过去,她不仅能独立赚钱,还开了个线上小店。她笑着说:“其实我早该出来,只是以前一直不敢。”这就是典型的“被动成长”。
我们常以为成长是主动的跨越,其实很多时候,成长是被推着完成的。外部环境一变,你原来的理解方式就“撑不住”了,你只能重新调整。这就是心理学里所谓的——打破演化停滞。
那如果我不想被生活逼着变,该怎么办?答案是: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点点“意外”。
一个作家朋友曾跟我说过他的小习惯:每隔几个月,他都会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哪怕只是住几天。他说:“我不是去玩,我是去让自己‘乱’一下。”他发现,每次打乱生活节奏,都会有新的灵感出现。
其实,这就是在主动制造“破圈”的机会。你不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你可以读一本自己从不看的书;去一家陌生的餐馆吃饭;或者主动联系一个你很久没联系的人。
这些看似微小的“意外”,其实就是让生活的齿轮轻轻偏转一度的力量。它不会马上让你脱胎换骨,但它会让你对世界的感知更敏锐,对未知的接受度更高。
舒适圈,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以为“待在里面”就能永远不变。生活不会永远顺着你的节奏走。当你还想继续稳稳当当时,它可能已经在拐弯了。
所以,你不必强行打碎自己的生活,也不必盲目追求改变。你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不至于被稳态困死。
给生活留一点“未知”,给自己一点“不适”,让平静的水面偶尔泛起一丝涟漪。那一刻,成长就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