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仙逝。

“当时我上小学,有一次考试前,我坐在乒乓球台上看书,一位老师从旁边走过,回头瞥了我一眼,把书拿过去一看,《金庸传奇》,吐出俩字:我靠。就走了。”

我去北师大蹭过一节课,见到了六神磊磊。他分享了自己读金庸的经历:

“从小到大,对我读金庸表示过的明确态度就是‘我靠’,时至今日,我仍不明白,当时这位老师说出的‘我靠’到底是什么意思,我靠,这小子不错,阅读面挺广的。还是,我靠,这不知死活的家伙,都快考试了还在看闲书……”

六神穿着白衬衣、牛仔裤,白皙挺拔,鼻梁上又挺着一副眼镜,十足的儒雅,讲话亦庄亦谐,如他的文字般有趣。

他几次跑题,讲到了家乡的“余大侠”、“灭大侠”,又串到了“慈禧哪个老娘们儿”,还满怀心痛地分享了少时因看金庸,而引发的金学研究会的“流血”事件,大家像听武侠小说或评书一样,会场如期响起笑声。

六神说你们不要笑,我讲这段经历的时候是很心痛的,说着指灯为誓:“鄙人对今天所说的每个字的真实性负责。”

笑声未断,他又补充道:“因为我是新华社记者,从来只说真话。”

台下一阵呵呵呵的笑声。

绕了一圈算是暖场,六神终于回头看了看黑板:今天我们什么题目来着?哦,金庸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之前有两种说法,一说金老爷子讲的是武功的消亡史。

十五部武侠小说从春秋跨越至清朝,数千年间,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武功绝学却越来越少,年代越近武功越差。譬如,降龙十八掌在襄阳城破之后,只剩十二掌了,到元末张无忌,就只是从谢逊那里学到了三掌,再到后来,降龙十八掌就失传了。

二是说讲的是英雄和大侠的矮化史。

从大侠,到中侠、小侠、无侠,甚至反侠。即从乔峰、郭靖到杨过、令狐冲、狄云、胡一刀等,再到韦小宝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降妖伏魔,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再到江湖争斗,历史推演,侠士的情怀和影响力也发生变化。

天龙八部里,几个武林高手在藏经阁开个会,便是要策划如何瓜分大宋。有郭靖镇守襄阳,便可力保城池不破,到了清朝的陈近南,几乎是一事无成。可见,侠士的武功和影响力越来越弱,英雄逐渐被矮化。

六神磊磊却说,金庸讲的是大侠的“缩阳”史,足够戏谑,但不无道理。

在天龙八部里,可谓英雄辈出,阳气旺盛。武林有三大图书馆鼎立于江湖,交相辉映:少林寺的藏经阁代表佛家,王语嫣家的琅嬛玉洞代表道家(王语嫣的外婆是李秋水,逍遥派还有无崖子、丁春秋等,取名都来自庄子),慕容复家的环施水阁代表儒家。

江湖中门派众多,高手如云。有三兄弟的手足情,有大仁大义,大慈大悲,有个人恩怨,有民族兴亡,一时间江湖何其兴盛、热闹。

慕容复为了光复大燕,苦心孤诣又不择手段,最后自己疯了,代表儒侠的衰败。

再到后来,道家武功兴盛,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威震武林,九阴真经更是天下无敌,再到张三丰张无忌,就由刚转柔了。

张无忌曾背诵九阳真经中的要义,“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太极拳是至柔的功夫,精髓是以柔克刚。

再到笑傲江湖里的方丈大师,和冲虚道长,他们已经不能算顶尖高手了。这代表着道侠和佛侠的衰败。

这个时候的江湖出现一个新的派别,“阉”教。儒侠岳不群、道侠左冷禅争相献出投名状加入阉教。大侠缩阳到了非割不可的地步。

而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里,无侠和反侠的代表韦小宝,最终拒绝入朝为官,选择隐居云南,就是要保持身体的完整,以及过平常人的生活。至此,可以说大侠的缩阳史结束。

从至阳,到至阴,再到阉教,最后回到正常;从拥有绝世武功的大侠,到什么功夫都不会的平常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仿佛是一个轮回。

这也表达金庸一个朴素的武侠观,任何绝顶功夫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七伤拳、吸星大法、葵花宝典等都是对身体有伤害的,欧阳锋、任我行等都是练武走火入魔的。

而任何武功绝学都不值得以伤害身体、甚至加盟阉教为代价来研习,要保持身体的完整以及做正常人的尊严。

最后在提问互动环节,见到了很多金迷,不少也是远道而来,见识了一些牛人,有的考究到写《郭靖传》。也有人像六神一样做公众号,于是有人伏案而起提问,“你的文章是如何做推广的,重点放在哪里?”,“六老师,是哪篇文章让你真正火起来的,爆款是哪一篇?”

对此,六神说,无所谓爆款,因为读者喜欢的类型不同,你需要做的是持续地输出优质内容,而不是研究如何推广,现在传播的成本可谓是零,你与读者也基本是零距离。

但你对自己的文章真的就那么自信吗?重点应该放在自己真正擅长的方面,而不是绞尽脑汁研究其他的。

的确,写文字的人,应像习武之人,要先练内功,而不是先学花哨的招式;习武初衷应是强身健体,能者再是仗义行侠,为国为民,但终究不是为了扬名立万,称霸武林。

当然,现场也有提及如何比较金庸和古龙,六神打比方说,金庸就像唐诗里的杜甫,是集大成者。

之前有人评价说,杜甫像大坝,诗歌之溪流都汇聚其中,再分流出去。而古龙像李贺,面临相同的问题,创作高峰在前,如何求新求变。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杰出代表,同时代的诗人像孟郊、贾岛等等,他们都锐意求变。李贺诗歌诡丽空灵,奇峭不拘,被很多人喜欢。

如果你说自己就喜欢李贺不喜欢杜甫,对不对呢?这没什么不对,也无所谓对错。在当时武侠高峰的时代,如果没有古龙,肯定特别特别遗憾。

当晚,我穿梭地铁、公交、街道,跑进北师大的教室,坐在学生中间,一股暖流触及全身。

这种暖意并非全是空调的功劳,还因久违的校园里的简单、宁静。不禁感慨,若是当年我选择继续做个教书匠,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