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爱心 收获幸福
——听张会老师讲座有感
本周五晚上,我在杏坛群里聆听了河南省实验中学思达外国语小学张会老师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分享。不仅是讲座内容极为精彩,张老师本人也是魅力四射。
张老师96年焦作师范毕业,先后任教6年体育,3年数学,15年语文,担任语文老师期间一直担任班主任。没想到如今干得风生水起的张老师,居然是体育老师出身,实在让人佩服!
刚转行时,她也曾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被家长的质疑,甚至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但是不愿服输的她不但向魏书生、于永正,窦桂梅、李镇西等名师学,也向身边的同事、家长、学生学,还积极自修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学习她的讲座,我梳理了几点感受:
一是爱心育人。
她把爱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他们都能够成为老师的宠儿。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在悄悄地被孩子们宠着,爱着。
视频里,图片中,我们看到张老师经常和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一起聊天,一起赛跑,一起掰手腕等。这样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自然而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成为孩子们最爱戴的老师。
面对特殊的学生,张老师用了四年时间默默地用爱唤醒她、感化她、引导她,最终让孩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只要班级有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这个学生的父母全都参加,就是为了感恩老师,为了多陪伴孩子。
班里有个学生中途要转往美国上学,张老师冲洗了200张照片,花费一周的时间为他精心制作纪念册,还请美术老师为纪念册设计了前后封面,并组织科任老师和班上其他孩子在纪念册上写下留言,并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真是一个有爱的老师,用心的老师!
二是制度育人。
通过学习魏书生老师的自主化班级管理策略,她尝试着把班级管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凡事大家商量着来。
每学期的座位安排,不用老师一个一个去排,而是根据孩子的意愿,每学期分时段由小组合作确定座位,自己想坐哪儿就坐哪儿,甚至每天都可以有不同的座位。但前提是不管坐在哪里,跟谁同桌,必须做到好学乐学。
班级制度、班级公约,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德育目标,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人人参与制定公约的活动中去,这样,既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文化特色,也告诫同学们遵守自己定的制度。
她还采取了魏书生老师的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理念,所有班级事务人人参与,班长负责组织和培养指导其他各个班委。班主任只管选定和培养班长。这样,班主任就能够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既省心又省力。
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相信他们,给他们搭建舞台,他们就可能创造奇迹。
三是活动育人。
张老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师生和家长在活动中体验到团队的力量,从而在集体中体现个人的价值。
她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队徽、队旗,一起选班歌,要求每个学生设计一幅作品,大家投票确定。
每天早读前为孩子们安排十五分钟的自我锻炼时间,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不同的内容,可以是民族风情,世界风光,也可以是经典故事等,而且还做到每天都有摄像或拍照,并及时在家长群里反馈,让家长们更多地了解孩子们的在校情况。
她的学生,除了参加每学期学校安排的大型活动以外,还自行组织过很多社会实践性活动,如参加展览馆、户外拓展训练、春季运动会等。教师的全程参与,也给了孩子们很大的鼓舞。
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助力班级管理和创新。她让家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孩子们讲述职业生涯、中国茶艺以及世界名校博览等,提前培养孩子们的生涯规划意识以及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等。
尤其是为了让毕业更具仪式感,她发动家长整理孩子们小学六年来的照片,制作精美的纪念册和光盘等。家长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将会有更多的惊喜。
她还发动家长定时在班群里表扬孩子。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而常常忽略孩子的优点。而张老师的这个做法,无疑给孩子们带去很多的温暖和力量。有谁不喜欢被表扬呢?我也可以尝试着这样做!
重大节日,她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录制节目。比如,母亲节的时候,为母亲献上三重大礼,让所有的孩子大胆地向母亲表达自己的爱。
播撒了满满的爱心和智慧,张老师也收获了一路的幸福:在思达外国语小学,她带了两届毕业班,不少学生考入国家名牌大学,还有人获得了几十万全额奖学金,所有这些,对于曾经六年班主任的她,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餐厅里,有学生给她捶背,扇风;拿着加餐往她嘴里塞;课间轮番给她按摩,考上大学后给她寄来当地特产,节日里发来祝福......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心思考,用智慧管理,敢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班级管理之路。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爱心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收获教师独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