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买车以后,我就经常性地开夜车,这并不是为了赶时间,也不是抢任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和家人两地相隔,节假日的往返,增加了我夜间行车的频次。
我并不喜欢开夜车,一是驾驶经验不足,二是眼力不好。漆黑的夜幕下,时常一个人开着车,没有人聊天,光听着电台和歌,想着一些杂七杂八的事,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开始的时候,每次夜行途中,我总是特别专注和用心,稳稳地开着车,灯光变换,跟车距离,把控速度,教科书般的操作,规范得像个学生。
遇到超车的老司机,我总是主动避让,遇着有占道非机动车,我都以轻柔的喇叭示意后绕过。我以为,行车的终极目的地是“平安”,只有小心遵守规则,才能抵达这个彼岸,否则一切拼抢赶超都是“迟到”。
后来慢慢地发现,总会碰到这样的场景:后面的车一路长笛,不管弯道陡坡,超越前车呼啸而过,比夜间蝙蝠还快!还有更可怕的是一些大车,仿佛只装了远光灯,从来不让对向司机感受近光的魅力!哪怕是擦肩而过,它也白天不懂夜的黑,依然大灯就是“大爷”,照得你眼冒金星,道路哪里分得清!
我时常被逼得停下来,干脆让其“远走高飞”了再走,一阵头晕目眩后不得不感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不能用它寻找光明。
起初,我无所谓这些不规范的行为,顶多偶尔嘴上说两句,觉得开好自己的车,不会影响到我。
后来实践证明我的认识是肤浅的,有些人就是不按章办事,总喜欢打擦边球,甚至偏要走你的路,让你无路可走。你为了避让,他却抢道,你保持安全车距,他却要见缝插针,红灯还有一两秒,他就催的喇叭响震天,有时在窄道上为了自己宽阔,甚至把别人挤到危险的境地。
这些人随意践踏行车礼仪,把规则当成空气,把守纪者视为绊脚石,却把自己的违规视为聪明之举,图了一时之利,留下了文明的伤口。这样说,并不是标榜自己,我也越来越多的沾染上这些不良习气来,有时候明知是不好的,却害怕吃亏,也跟着不守“规矩”起来。
后来,我开始体会到,开夜车行为其实就是人性的显露,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抢,不争不抢的自然“落后”,争抢的人心存侥幸,会带来破窗效应。有时候真觉得开好车需要定力,开好车是一种修行,比的不是车技,而是自我修养的意识和文明共建的程度。
再后来,我发现开夜车根本就是社会发展的侧面反映。我常路过的地方,基本都是乡镇路,跨越两城,有两种明显不同的驾驶感。
一段属于甲地,路面宽广,道路质量也不错,但开起来却要非常小心,也很吃力,因为这里岔路很多红绿灯和标识却很少,行人过马路随心所欲,各种车辆鱼目混杂、神龙摆尾,一不小心就会闪出“不明物体”靠近,让人神经质发炎。还有一段路,让驾驶者恐惧,那路面像是发生了战争,被炮弹轰击过一般,一个个天坑密密麻麻,车行其上,要小心得像个年纪过百的老婆婆过马路,一步一试探,一步一颠簸,震的手麻脚麻,而两旁的一排排民房被飞溅的泥浆粉刷了一遍,全是统一的土黄“格调”,一片怨声载道中,这样的路面并没有得到及时改变面貌,足足持续了近半年才有相关部门插手。
一段属于乙地的路,虽只有两车道,道路质量一般,两边却林荫密布,房屋整齐地掩映在景观树后,还有红绿灯和各种路标,路况秩序简单很多,每次只有在这里我才有真正开车的感受。
乙地经济条件要稍好于甲地,城镇化进程更深些,乡村街道明显有发展规划的痕迹,人们的普世价值观——至少交通准则的约束取得了更多成效。甲地是我老家那边,我一边埋怨期许的同时,一边总是生出感触:游子想回家,却没有平坦的路,真是爱之愈切、近之愈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