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先讲一个概念: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这五种需要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这个理论的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人的动机是因人的需求产生。
我不是心理学专家,也不深入讨论这个需求存在的各种争议。但就这个理论提出的5大需求来看,我们可以稍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尤其青少年的种种行为,与70、80年代生人有大不同。
我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近几年出现越来越多青少年极端行为的消息。每每这时,网上有两种声音最大:一是呼吁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二是呼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也能隐约听到:当年我们也是这样被打被骂过来的,怎么没看到这么脆弱?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差了。
老实说,作为一个80后家长,我也心存过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孩子真的心理抗压能力这么差?父母打骂教育在70/80年代生人中发生的概率,可能比现在有过之而不及。但是为什么那一代人采取极端手段的少?
有人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有这样的情况,并不代表这样的教育就是对的啊!
我曾经接触过现在一些初中生的调查问卷,简单的几个问题,无论是文静乖巧的孩子,还是性格乖张的,都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渴望地更多的仍然是父母的关心和爱。
他们的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大部分都是能满足他们的,但是他们仍然觉得父母不够关心、理解他们,他们渴求父母真正的认可和支持。
有些孩子的问卷,简单几句话,让人看起来心酸。我能想象这背后,家长是如何忽视孩子的感受,只是看到一些表象,就轻易地给孩子下判断。
难道现在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肯定是爱的。那为什么孩子们还是觉得父母给的关注不够,不够爱他们呢?
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就是以前物质生活紧张,大家的第一需求是满足生活基本需要,都在为生活奔波,相对于爱、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高层次的需求就低一些。
但是现在不同了,大部分孩子们都衣食无忧,生存需求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需求。相反,爱、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变成了他们的首要需求。所以,在这方面,他们和他们的父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平时的生活,他们更需要父母能真正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喜好,尊重他们的爱憎。
丰富多样的现代社会,给了他们更多机会、更广阔的视野,因此,他们不太能体会以前父辈因物质条件匮乏而生的那种朴素,他们站得注定就比父母这一辈要高。
但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现代社会,也给了他们更多重压。许多父母都深有体会现在的孩子学业竞争压力有多大。
正因为如此,孩子们需要在成长的关键时候有人能陪伴、引导,安全地过渡。这正是他们比父母这一代人,需要更多关注和陪伴的原因,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才能更好地找到人生目标,生出动力。
不要觉得现在的孩子矫情,现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
但也别一味地责怪父母,毕竟生活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的需求自然不同。他们是那样长大的,要改变,他们也需要跟孩子一样学会成长。
我们应当发现,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的核心内涵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
我认为做父母是十分不容易的。以前的父母,可能最辛苦的在于养家糊口。但是现在的父母,在养家糊口的基础上,还要成为孩子真正的帮手。他的需求变了,你也得跟着变。
为人父母的概念早就不仅仅是“养活一个孩子”了,而是“培养适应未来,能在未来更好生存的人”。
换而言之,在如今这个时代,作为父母的你如果不跟上节奏,不与时俱进,不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那么与你产生代沟的将不仅仅是孩子,而是整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