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和老公出去溜达溜达。最近的散步队伍里多了一只大“电灯泡”——马上就满16岁的小高同学。一家人坐在南湖边上,八卦明星,吐槽世事,聊得不亦乐乎。每回我提议“咱往回走吧?”小高同学都强烈反对:“这才几点啊,再坐会儿吧,再聊会儿。”我悄悄地跟老公说:“这孩子是话痨么?哪来到这么多话跟咱说。”老公意味深长地看我一眼:“知足吧,这么大的孩子愿跟你说话就不错了。”
嗯,知足,我还真是挺知足,因为小高同学刚进入青春期时可不这样。早就知道有“青春期逆反”这一说,可总觉得自己一手带起来的孩子自己有数——还能反了天不成?我也一直笃信,一个心智健全、学识尚可、人生经验丰富的大人还治不了个毛孩子?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她没反了天,但却有各种不顺溜。比如会莫名其妙地生气,你这边还开着玩笑呢,人家脸一拉关门进屋了,留下我和她爹面面相觑,不知道哪儿惹着她了;比如去买衣服,原先的“粉色”、“公主”之类的元素都不要了,喜欢另类的短裤,奇怪的拼色运动鞋,我只要露出一点不认可的表情立即翻脸,让我花钱也花得不痛快;有时候我以为她在学习,做家务都轻手轻脚的,可没过一会儿人家拿着刚画的漫画出来了,书桌上满是废纸和橡皮末子……原先是我脾气大,烦躁了冲着她吆喝一阵子,她老老实实的。现在多说几句话都不行了,“你烦不烦啊?”“为什么我非要按你说的做呢?”成了她经常跟我说的话。或者,干脆不理我,“咣当”一声关上房间门,让我干瞪眼。我哪受得了这个,忍过几次就要爆发。一般是我凶猛地扭开房门冲进去,把堵在心里不吐不快地话向炮弹一般一股脑儿地冲她发射过去,顺便把自己气得手抖心颤血压正常(原先血压偏低)。可人家顶多说一句“行了行了我知道了”,估计也是看在我生气的份上打发我。
我开始意识到我的失败。好吧,我承认,原来那套行不通了,我还真治不了你了,我要想点儿别的办法。
还好有书。我开始有意识地学一些跟青春期孩子相处的知识和办法,看看人家都是怎么做的。其实明白了也很简单,“逆反”是说明她长大了,心智发生了变化,开始敏感、独立,有自己的想法。而我却没变,还是想跟从前一样把她当儿童看,照顾她、打扮她、教育她、安排她,归根到底还是想“治住她”。一个想挣脱,一个想束缚,矛盾自然日益尖锐。“平等对待、尊重个性”,我最先记住了这八字箴言。
好在我还能写点儿东西。曲意逢迎,委婉抒情,把平常说了她也不听的话变成洋洋洒洒几千大字,把她需要改进的方面列成表格,统统从QQ上发给她。既缓解了我内心的郁闷,又能让她在冷静的时候反复看看我的想法,多少理解一下当妈的良苦用心。这招还挺有用,形势明显缓和,她开始默默地改正我给她指出的小毛病。我也不再自作主张,凡事征求她的意见,偶尔上网给她买本她偶像的杂志讨好讨好她,时不常地给她转个什么“瘦脸法”“健身操”之类的微博,慢慢地建立起多类共同话题。
好在还有她爹——一个另类“双鱼男”。在他眼里,女儿的任何想法都可以理解,女儿感兴趣的东西他也感兴趣。一个70初,一个90末,爷俩有说不完的话。遇到我发脾气的时候,俩人就躲在一边儿鬼鬼祟祟地窃窃私语,一看就是在一起虚拟声讨我。女儿有了同盟军,可以发泄情绪,平复心情,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还好有晶晶——我办公室的“85后”女同事。人家劝我,青春期其实是种生理现象,过去这段时间就好了。女儿下雨天不打伞,晶晶告诉我是因为伞不够漂亮,在网购了把韩式小清新伞后小高同学就高高兴兴地打伞上学去了。年轻人之间果然没代沟啊。
上周同学一起吃饭,朋友4岁的小儿子很任性,吃饭时非要吃巧克力。我看着那皮孩子就手痒,拍拍胸脯跟同学说:“你把这孩子交给我,一个礼拜我就让他服服帖帖的。趁着他没到青春期,我就不信治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