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儿
入了腊月,年就近了。
不知不觉,今儿就腊八了。
早上,好友发来信息:亲,腊八节快乐!记得要喝腊八粥哟!
哦!腊八节了!今天早饭学校应该是八宝粥。忽然,就想起母亲熬的八宝粥来。
儿时,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一入腊月,最爱哼唱着的小曲儿:腊八祭灶,年歇来到,小妮儿要花,小小儿要炮……唱着,唱着,年就到了。
入了腊月,心就慌了起来。每一天就变得隆重起来,我记忆里的年从腊八开始。腊月初七晚上,母亲为了熬制一锅香甜的腊八粥,早早地把所需要食材准备好:大米、花生、绿豆、红豆、红薯,扁豆、红枣、小米、红枣等。初八早上天不亮,母亲便起床,把泡过的食材倒进地锅里,加入冰糖。坐在地锅前,点火熬粥。
当香浓的粥香飘出厨房,飘到我们的房间,深深地吸一口香甜的八宝粥的气味,麻利地穿衣起床,洗漱。母亲已经将香浓的八宝粥盛放在餐桌上,一缕缕裹着香味的热气缓缓上升。俯首,鼻子在碗上嗅一嗅,哇!好香的八宝粥。
嘴巴贴在碗沿,呲溜呲溜喝几口,哇!好烫!好香!
那时还小,只知道腊八喝要腊八粥,却不知腊八粥的来历,为什么要喝这么稠的粥。于是一边喝粥,一边听母亲讲腊八粥由来: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母亲说,腊八粥还有一种来历说法:据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煮腊八粥,看起来好像是在处理饮食的问题,其实在制作腊八粥的过程当中,也是在让我们体会如何做事做人。吃腊八粥的意义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结缘等寓意。
听母亲讲着讲着,碗里的腊八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见底儿了。抿一抿小嘴,“妈,我还想再喝一碗!”母亲高兴地放下手里的筷子,把我的碗里又给盛满了腊八粥。
从儿时到现在,年年腊八,年年回味。母亲做的腊八粥,成了我记忆里最香甜的佳肴。
后来,我结婚了,有了孩子,每逢腊八,我也会给我的孩子做腊八粥。可是怎么熬,也熬不出母亲熬粥的味道。现在条件好了,腊八粥里的食材不止有八种,也不用自己配置,超市里有现成的八宝粥,买一些带回来丢在锅里熬就行了。不管熬了几个小时,都熬不出儿时的那种味道了。
原来,腊八粥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