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思远 · 寿险趋势笔记
本文为《银保系列》第二篇。
相比上一篇宏观分析监管逻辑,这一篇更直接切中现实:白名单制度正在悄然重构银保合作规则,小公司正面临一场无声的淘汰赛。
一、银保合作,进入了“筛选制时代”
这次监管新规中,最具杀伤力的不是流程要求,而是“白名单”与“穿透式审查”机制的确立。
以往保险公司只要有产品、有手续费、有公关资源,就可以进入银行渠道。
但从现在开始,银行会设立自己的合作池,只接受通过穿透审查、合规稳定的保险公司,进入“白名单”。
这意味着:
银保合作,不再是“谁都能进”的开放超市,而是“只选少数”的封闭俱乐部。
而且这个筛选,是银行说了算的。
二、银行的逻辑很简单:我要安全、要稳定、要可控
过去,银行代销保险产品后,一旦出现投诉或风险事件,大多推给保险公司,自己很少担责。
但新规之后,银行必须承担销售全过程责任,从产品审查、人员管理到客户回访,都必须留痕管理。
这使银行的底层逻辑彻底改变了:
• 与其冒险合作一堆小公司,不如只挑几家靠谱的大公司长期绑定
• 银行更愿意与资质清晰、历史干净、风控能力强的公司合作
• 过去那种“谁给得多就合作谁”的手续费逻辑,正在被逐步抛弃
尤其是小保险公司股东背景复杂、偿付能力波动大、运营体系不规范,
对银行而言就是潜在风险源,自然会被优先排除。
三、小保险公司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白名单制度”本身没有明确禁止小公司进入,但它提高了银行的审查门槛,也拉大了资源倾斜差距。
你可能还在银行的合作名单里,但发现:
• 银行不再安排你参加晨会
• 银行不再推荐你的产品
• 银行客户经理对你爱答不理
• 银保通道中,你的页面已经排在了倒数
你没有被拒绝,但你也不再被欢迎。
这是一种更“温柔”的淘汰,但后果更彻底。
银保合作,正在悄悄变成一个“强者留、弱者清”的生存赛局。
四、“白名单”的出现,不是优化,而是洗牌
表面看,“白名单”是提升合规效率,但从本质上说,它是银行重新定义合作边界的一种方式。
过去的合作逻辑是:“我愿意卖谁的产品,取决于收益率与人情资源。”
现在的逻辑是:“我必须控制风险,那就只和几家放心的公司合作。”
这背后反映了银保市场的一次重大结构性变化:
• 银行是流量入口,拥有客户与信任优势
• 银保合作的主导权正在被银行彻底收回
• 小公司失去的不只是销售机会,而是被选中的资格
“白名单”的出现,将银保市场从原本的“价格竞争”推进到了“资质竞争”,本质上是一轮洗牌。
五、小公司还有出路吗?
不是没有,但越来越窄。
在“白名单”机制下,只有三条路还可能走得通:
1. 区域型深耕打法
找到特定银行、特定支行,靠深度关系经营保留有限通道(难度高、规模有限)
2. 绑定某家银行,成为“专属方”
可能通过股权、存款、资产支持等方式,成为小型银行的定点合作商(几乎无常规机会)
3. 彻底放弃银保,转向其他渠道
但其他渠道的建设能力、品牌影响力,对小公司又是另一道坎
实际上,最残酷的一条判断是:
白名单制度不是要小公司退出,而是让小公司“不再被需要”。
写在最后:
监管的初衷是规范市场,但合规成本的提升,正在悄然改变市场格局。
未来银行的银保合作名单,将从一张开放的“菜单”,变成一份封闭的“白名单”。
对小公司来说,挑战不是如何进入银行,而是如何在这场重新划分权力边界的游戏中活下来。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银行是否愿意在“白名单”中卖长期保障型保险?他们真有动力去推动长期客户经营吗?
这些问题,将在《银保系列③》中继续展开。
下一篇预告:
【银保系列③】银行为什么不愿意卖长期保障型产品?
—— 产品结构的短期偏好,如何阻碍了保障型保险的未来?
关于作者:
吴思远 · 寿险趋势笔记
前寿险公司总部高管,长期研究中国寿险行业结构变迁与全球制度对比。
《银保系列》为本号主打深度专栏,后续将持续更新以下话题:
• 银保④|流量租赁还能走多远?
• 银保⑤|欧美银保模式的利益绑定机制
欢迎关注,留言讨论,更多内容见“思远笔记”全平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