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股票行情不错,特别是定投指数基金的,基本上都开始盈利了。这时候,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股票已经盈利20%了,要止盈吗?
这让我想起去年大家问的最多的另一个问题,某某股票已经亏损30%了,要止损吗?
请注意,我并不是在卖关子。这两个问题有个最根本的共同点,就是“锚定成本”。
意思是,当你在决定下一步的止盈和止损操作时,盯着是你买入时的成本价。
你会想,这并没有什么错啊,止盈点和止损点就是这么来的。不是说,技术派都是严格遵守操盘纪律的吗?
但事实是,能够严格遵守纪律的股民很少。当你拿着自己的真金白银操作时,就很难果断地止盈或止损。那我们和真正的高手差距在哪里,高手为什么都能“快刀斩乱麻”?
我认为,高手完成了一种思维转变,“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是这么定义的: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举一个常举的例子,比方说看电影,电影票已经花了50元,而且不能退了,这里电影票50元就是你的沉没成本。看了前面的一小段,基本就能知道电影好不好看,那么问题来了,你到底要不要继续看下去呢?
我想肯定有人的选择是,继续看下去,因为你已经花了50元。这个选择不科学在哪里呢?
我们再回顾一下沉没成本的概念,沉没成本与当前决策无关,也就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当我们决定,继续留下来看电影,或者选择离开电影院时,花掉的50元就是沉没成本。不管你选择继续看还是离开,“你已经花掉50元”这个历史事件是无法改变了。
理性的你如果做决策,应该考虑的是,还有没有比留下来看电影更好的选择,如果有的话,应该当机立断离开电影院。
现在我们回到股票的止盈和止损上。
假如你买入股票A100股,价格10元,后来股价涨到12元,此时你盈利20%。那么你该止盈,还是继续持有,或者还有没有第3种选择?如何决策最科学?
如果你盯着盈利20%,其实潜意识里,还是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你在和过去的买入价做比较。
这时候你应该转换一种思维:市值1200元的股票A,和没入市的1200元现金,二者没有区别。你要抛弃过去,眼睛朝前看。
科学的决策是:
如果你觉得,未来现金最安全,那就止盈换成1200元现金。
如果你觉得,未来继续持有股票A是最好的选择,那你就继续持有。
如果你觉得,未来投资B股是最好的选择,那就换仓到B股。
你看,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我们完全不考虑“已经盈利20%”,我们考虑的是,如何让1200元市值的股票,投资收益最大化。
同理,假如你买入股票A100股,价格10元,后来股价跌到8元,此时你亏损20%。这时在你的眼中,100股股票A和800元现金没有任何区别。你要考虑的是,要让800元现金投资收益最大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价值投资者,还是技术派,当他们在做出一个股票买卖决定时,最科学的选择在底层逻辑上是一致的:就是从他们决策的那一刻起,忘掉盈利或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