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何谓僧?一上来就这么大的问题,被砸晕了!我知道这问题不好回答。当我连佛法小白都不是的时候,我可以说,不就是出家师嘛!还得带着点傲娇的小表情。可当我进入这个体系中,我知道不仅仅如此。心住非家中有明确的注释。但当你不去翻书时,这个定义会被无限量化,就像上课时互动的那样,跟随佛陀的脚步,四双八辈的圣弟子,清净离欲,种无上福田。。。这种种的方面是在脑海闪现的定义表述。
有了僧的定义,那么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只是一个名词,一种人群,一类圈子。那么我们要不要成为僧?为什么要成为僧?这个问题一出,恐怕,僧,就和我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看到这个问题,刹那的思绪闪现,我好像还没有要成为僧的觉悟,甚至没有这样想过。看来作为初入体系的人,我还有很大的思维要改变。
都说出家,可出家也是有类别可分的。并不是只有出家师才算是出家,身出家、心出家,也都是算是出家,这只是在客观条件不满足的提前下而跟随佛陀脚步的一种形式。
不管是哪种方式的出家,都是朝着成为四双八辈的圣人而努力的,即使只是身出家,他在一定的行为上也是要有所收敛和制约的。所有的这些都是一个圈子,不要小看这个圈子的力量。当你进入这个圈子时,这个圈子实际上就是你内心想要的或者迎合自身感观的团体,否则你根本不可能去接触,或者走进去。 所谓圈子中的人,也是求同存异的,毕竟每个个体都有自身展现,当圈子中散发着种种不同的声音时,会带着现有的思维去自行判别,同时影响到身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可能当一个人只是身出家,但久而久之,在这个出家人的圈子中,也会耳濡目染一些,心灵上或多或少会有感染,进而心出家,甚至于身心俱出家。
回归到现实,在滚滚俗尘中,生活很烦,工作很烦,自己成天处于忙忙碌碌中,突然想寻求内心的安定,这是我们在精神上的召唤,想去寻求一个精神寄托。
前行道路中的三岔路口,我站在那里迷茫着、选择些,不知道走哪条路是捷径,是正确的。如果在这之前有一位超越我们自身格局的人引导我们,我们就不会在滞留于岔路口,甚至不会遇上这浪费时间生命的选择之路。我清楚的记得,大人在不正思维不正问里说到,理性的选择,感性的跟随。既然一开始我们都用自己的认知全面考虑了,为何还要在选择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有所犹豫。二千五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法,如果不是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涤和考验,又怎能被你我所得知!
人生也如一个圈,兜兜转转,从起点到终点。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看过的书,学过的东西,最终都会回馈到你的身上。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我们是否认清?是否辩清?又是否能坚定的走下去?生活中,我们都是在有意和无意间学习着,就先让我们持续着这份惯性,吸收着,接受着,然后在理解着,贯通着!
拖拖拉拉的好久才磨叽出来的学习作业,竟然是在观音诞的今天完成了。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