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视频节目迎来了最后一期,标题为——《这一代人的学习》。从题目来讲,这是也对他几年来“罗辑思维”节目的一个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即将开启的新的战场的开场白。事实上,在这个时代,罗胖已经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已经告诉了大家在这个时代应该怎样学习。
虽然这个节目的最后还是要引到罗胖的产品“得到APP”上来,但是关于在这个时代如何学习的探讨,还是值得一学并加以实践。按照他在节目中的“缝合”,在看完节目后,将其中的关键内容,尤其是如何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缝合”的知识。如下:
每一代人都有知识焦虑,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例外。这个时代,知识的总量越来越大,知识的负担越来越重。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关乎生存。然而,随着社会协作关系极度复杂化,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运行、分头照料,人的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碎片化——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基本现实。
然而当学习成为一件我们终身化的事情,而学习也越来越跨界化,如何学习就成了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不能依靠农耕民族的方式,而是采用游牧民族方式”。实际上就是,利用“另类的”“二八法则”,即利用20%的时间去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然后转场,及任意下一个领域。这并不是“不求甚解”,所谓“甚解”在这个时代恰恰是在多个领域的中间地带进行知识创新。因为这个是一个大融通的时代。
其次,原来的传统的解决方案不一定适用于我们。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学习。
五个关键词:
第一、跟着人学
跟书本学很重要,但跟着人学,跟牛人在一起,跟牛人学更重要。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尽可能和牛人在一起。这是降低我们知识负担的最好方案。通过他们,帮助我们筛选和归纳。
第二、概念
通过掌握一个一个的新概念搭建我们的知识框架。再进来新的信息,也知道放在哪儿。为什么从概念学起,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而世界本身非常复杂,怎么能变成知识呢?就是要把知识沉淀为一个一个的概念。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缝合
在充斥这各种信息的时代,这么多信息,我们不见得都记得住。即使有些文章很好,我们收藏了,但也没有用,只有通过“表达”一次——无论是转述,还是写一则极其剪短的读书笔记,在自己的生命和知识树当中把它缝合进来。即使这些知识将来我们忘光了,我们也知道在哪里去找它。
第四、碎片化
碎片化时间是这个时代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这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提升学习效率的唯一法门。
系统性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并不现实。你是一个成年人,怎么还能用青少年的方式学习?
第五、目标
第一种人:立场、感受、意见。
第二种人:目标、方法、行动。
罗胖坦言,自己在四十岁是把自己从第一种人切换成第二种人。
行动是逼着让自己的想法、意见和知识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唯一方法。要有明确的目标,按照行动的方式去思考。行动一步,获得反馈,调整行动,继续往前走。把立场、感受、意见进行整合。把知识落实为我们行动的成果。
p.s.: 感谢兄弟淑朋的推荐,不经意间,从12月2日开始在简书第一次写作,到今天100来天,突然发现,在字数上突破了10万。在这100多天里,偶尔有几次没有坚持,不过,再难的也都成为过往。光阴一去不复返,在那些如流水的日子里,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 忙了些什么,记住了些什么,忘记了些什么,为了些什么。有些东西交给时间。而与此同时,我们与时间也在“互驯”。你善待她,它给你馈赠;你虐待她,她给你更重的回击;你忽视她,也被会被她湮没。用一种方式记录所思所想、所得所获,为你在岁月流逝里留下成长的足迹——如简,如书。是为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