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原名《石头记》源于缘起女娲补天,作者对于神话虚幻的还原之情,成为现实与虚幻两条主线,提示、暗喻,真假无常。
2.现金红学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学派,但是所谓的红学与红楼梦小说本身未必有太大的关联。
3.文以载道的绑架性。经典文学通常被称之以文以载道,而有些文学作品仅仅是记录与消遣。这些仅仅记录但又非常好看的消遣文学被绑架于特有的观念。《红楼梦》也是如此,甚至被研究为反清复明的文学载体。
4.文学的时效性。有些文学作品在当时是非常伟大的作品,但无法相传下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5.红楼梦人物的年龄误解。整部红楼梦其实是一本写青少年的文学作品。整一个主体(开篇)大约都在十二三岁,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都是在这个年龄而王熙凤也才十七。
6.文中有很多诗词赋,这些诗词都是一些命运的隐喻。
7.一本知道结局还继续往下看的书。红楼梦在第五回中已经告知个人的命运结局。书中人却依旧执着,不经历不放下。
8.作者的操守。作者在书写红楼梦时,里面很多隐居的真名,还原事件同时隐去了很多不好的事件。比如秦可卿之死。
9.关于林黛玉的形象。书中前80回林黛玉如何穿着佩戴之类,没有任何一个回合讲过。她就是“来如春梦,去如朝霞”,虚幻而美好。
10.痴与还。作者将一些无法正常以理说明的东西,用“痴”与“还”两件事来说明。比如林黛玉的泪。
《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