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迦陵,男,1906年出生,广东梅县人。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1935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大学院读研究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到梅县,与梅县留日同学发起成立“留日同学会”,在“梅县民抗会”中任秘书,1938年恢复中共党籍,1941年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任教。1946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战争的胜负不仅是前线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后方经济力量的比拼。抗战前,中国的工农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抗战开始后,东南一带相继沦陷,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农业方面损失更为惨重,国民政府不得不将后方农业生产的开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因此西部垦殖事业作为农业增产和安置难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受到国民政府的大力提倡。
1938年3月3日,行政院公布《难民垦殖实施办法大纲》,规定“难民垦殖,就各省荒山荒地划分区域分別办理之。”10月15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1939年5月6日,修订为《非常时期难民移垦条例》,规定各地难民移送各省荒区从事垦殖的具体办法。1941年5月2日,农林部颁布《战后救济归国侨胞从垦办法》,对安置归侨从垦作出规定。5月11日,农林部与军政部联合发布《调用荣誉军人从垦暂行办法》,规范荣誉军人业已开展的垦殖事业并激励全体荣军从事垦荒事务。中央垦务行政初由振济委员会会同经济部、内政部、财政部主持办理,1941年2月11日,国民政府公布《农林部垦务总局组织条例》,农林部垦务总局成立,主持全国垦务事宜。主要工作除督导各省垦务外,还调查各地荒地,分区设立垦务管理局,直接办理垦殖。
垦务总局深以垦务事繁任重,非有预定步骤,循序进行,难期收效。成立伊始即拟定荒地调查实施大纲,决定派员分赴各地调查,以期明了全国各荒区之分布、面积、地势、土宜、水利及其经济、社会状况等,作为移民垦殖的依据。5月,垦务总局组织西北与西南两调查团,分赴甘肃、宁夏、贵州、广西及广东五省调查,计甘肃二组,宁、黔、桂、粤各一组,共六组。参加人员除垦务总局职员外,还约请了一些专家,时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的张迦陵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参加西南调查组第一组,调查贵州荒地。
据农林部垦务总局编印的《贵州威宁、毕节、铜仁荒地区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记载:农林部垦务总局为明了黔省荒地情形,以为设立国营垦区之依据,于1941年夏,组织西南垦区调查团第一组派往黔省实地踏勘,并指定以黔西一带为调查区域。调查组于1941年7月7日由渝(重庆)起程。同月11日抵筑(贵阳),当即晋谒黔省府主席吴鼎昌氏,报告任务,并分访有关各机关长官,商洽调查事宜、搜集资料。承吴主席通饬各县保护协调指导,得以顺利进行。嗣与各机关商洽结果,即确定黔西威宁、毕节一带为调查区域,因该区荒地所在皆是,且交通便利,适合垦殖之条件。经呈准后,即首途各地踏勘。旋复奉加派调查黔东铜仁六龙山荒区,因多匪患,承当地驻军陆军独立一团派队协助,始克按照计划调查。由出发至调查完毕,计历时五月,于1941年11月中旬始返局复命。此次实地踏勘时所用之方法,为普查与选择两种兼用,如人口、交通、水利、面积等属于普查方式。作物栽培、土壤、物价、农具及牲畜利用等属用抽样方式。总计调查之荒区有烕宁之草海、毕节之拱陇坪及铜仁之六龙山三处,合计荒地面积约三十一万亩。
调查报告由张迦陵、陈念贻、萧祝明编写,张迦陵是第一作者。调查报告分垦地自然概况、垦区荒地之现状及其分布、垦区农业、垦殖设备并开荒方法、垦区社会情形、垦区经济状况、调查意见和结论,共九章。在第八章调查意见中分“垦区先决问题”和“垦区初步设计”两节,正如调查报告“例言”所述,拫告书对于垦殖先决问题,提供意见,俾作移垦时参考。在第九章结论中指出:威宁草海合于各种开垦之条件,实为不可多得之理想垦区,若由政府废诲兴垦,不但可以增产粮食,充实抗战力量(年可生产杂粮十万担,以当地巿价计增益在千万元),且可容纳垦民万人,以解决闲散人口无谓消耗。此外,环山林木密茂,风景宜人,气候凉爽,如再加以人工整理,实为夏日最佳避暑游览之胜境;毕节拱陇坪荒区,地厲荒山,西南部土质较佳,且有七星河环绕,适于农垦,宜种植荞麦洋芋燕麦苞谷豆类及稻等项作物,面积约占三分之一。东北部丘陵起伏,地势复杂,道路崎岖,施垦管理,至为不便,只宜于林牧事业。或栽植桐漆等经济林,或放牧耕牛军马绵羊,从事林牧垦殖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全区地面广泛,且滇黔边界,人烟稀少,似以屯垦方式经营,或较为当;铜仁六龙山荒区,地处湘黔边界,纵横百余里,人烟稀少,可耕荒地面积约有十四万巿亩。内百分之四十为平地,百分之六十为山荒,气候温和、土地肥沃,PH值在6-7之间。平地宜于农垦,种植杂粮,山荒宜于造林,种植桐竹油茶。
自1940年农林部垦务总局成立,统理后方垦殖工作。该局在派员调查后方各省荒地的基础上,新设了九个直辖垦区管理局具体办理垦殖。其中贵州省于1942年9月成立了贵州(铜仁巿)六龙山屯垦实验区管理局。据《农林部一年来(1943)之全国农业建设》记载:直辖管理局管辖可垦荒地为141800巿亩,已垦荒地2605巿亩,垦民人数373人,其中荣军237人。
当时的移民垦殖分为国营、省营、民营等形式。国营垦区由农林部直接办理,贵州六龙山垦区即是国营垦区。另外,农林部还设立了四个国营农场,其中第三国营农场设在贵州平坝。贵州省营垦区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民营垦区在贵州有西南垦殖公司创办的蛮子洞第一农场。
上述对贵州铜仁六龙山荒区开垦当与调查报告有关。其余两处,威宁草海一一1985年2月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黔府通4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成立了草海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1992]166号批复草海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I级重要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十大观鸟基地。张迦陵当年"夏日最佳避署游览之胜境"实现了。
拱拢坪林场始建于1962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林场结合自身实际,利用资源优势,2005年申报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并于2005年12月已经国家林业局批复,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9年12月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0年4月批准为国防教育野外军事拓展训练基地。2011年12月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公园总面积1718公顷,森林覆盖率95%以上,素有“避署胜地、森林氧吧”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