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史官镇,矗立着气势恢宏的仓颉庙。相传,仓颉出生于此,为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被后世尊称为“造字圣人”。2001年6月25日,这里的仓颉墓与庙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没有高速公路通往仓颉庙,所以很少有人来这里参观。2019年2月25日,我和同事出差,匆忙路过此地,从大门前经过,却没有时间进入仓颉庙游览。2022年5月10日,我跟着电视台的朋友拍摄节目,第一次走进仓颉庙,待了整整一个下午,走遍庙内每处角落。
仓颉庙坐北朝南,北边的地势略高,背靠黄龙山,面朝洛河水。根据《仓颉庙碑》的记载,东汉延熹五年(162)这里已经颇具规模,经过两千多年的修葺,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目前,仓颉庙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从南向北沿着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正殿、后殿,两侧对称分布着戏楼、钟鼓楼、配殿和厢房等,错落有致,庄严肃穆。绕过照壁,走进山门,迎面的前殿内竖立着许多石碑,中间是著名的《仓圣鸟迹书碑》,保留着28个仓颉创造的象形文字。
穿过前殿,便是报厅,为祭拜报到之处。它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灰瓦。在报厅的前后屋檐上,装饰着龙、凤、琴、棋、书、画和五福兽等图案。在左右山墙上,各辟一扇券门,门楣上方分别绘有“周有八士”和“十八学士登瀛洲”的壁画。
站在报厅,抬头仰望,可以看到一块写着“文字初祖”四字的金色匾额。相传,仓颉从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中受到启迪,加以搜集、分类、整理和使用,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象形文字。
报厅的后方,正对着献殿,也被称为“中殿”或者“正殿”。它的始建年代不详,明清至民国时期进行过多次修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过去,殿内供奉着一尊彩绘仓颉塑像,在“文革”时期被毁。2009年夏季,在此重新安放了一尊仓颉铜像,受人瞻仰,香火缭绕。
绕到献殿后方,还有一座寝殿,也被称为“后殿”。它的始建年代不详,在宋、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进行过修葺。目前,这里有金元时期的遗构,为“明三暗五”的形式,通面阔五间,两梢为穿堂,进深一间,前檐带廊。据说,在殿内三面墙上尚存17幅壁画,内容为黄帝和仓颉造字的传说故事。
在寝殿的后方,有一座独立的院落,东西两侧各开一门,内部是仓颉的墓冢。在东门的上方,镶嵌着“通德”二字,两侧镌刻着朱子桥题写的“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的楹联;在西门上方,镶嵌着“类情”二字,两侧镌刻着“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的楹联。
穿过门洞,走进小院,迎面的土堆就是仓颉的墓冢。这座墓冢外观呈圆丘状,周长约48米,高度约4.5米。在墓冢南侧,竖立着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仓颉墓”碑;在墓冢外侧,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修建的花墙,镶嵌着鹿、鸟、狮子、仙鹤、花瓶、水波、莲花、垂柱等砖雕图案。
在墓冢上方,种植着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墓冢四周,有一米宽的通道,游客可以环绕一圈儿,瞻仰中心的仓颉墓冢。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地方都有仓颉墓,包括河南省开封市仓颉墓、河南省虞城县仓颉墓、山东省东阿县仓颉墓、山东省寿光市仓颉墓等。但是,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墓的规模和影响最大,每年的谷雨时节都会在此进行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