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佛教上师之一的仁波切说:修心的目的,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正是曾国藩知道修心的目的,所以以修身来获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打开曾国藩日志的第一篇是关于检身之要与读书之法,颇受启发:
001
三十岁的曾国藩经过23年的寒窗苦读,历经11次的坎坷经历才考上了进士,并进入了当时“储才养望”的翰林学院。
正因为曾国藩素有大志、不甘平庸,才能从偏僻乡村、世代务农的草根野民逆袭成为进士。
从这件事说明了曾国藩具有坚毅的品质。从经历11次的考试,失败依旧心怀希望,乐观豁达,在挫折面前依旧面不改色地从错误中学习。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002
曾国藩去到翰林学院给自己设立了两个目标:修炼身心和充实才干。正因为目标坚定,所以每个反思都是有意义的。
003
在书信给诸弟中提到自己在翰林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说明曾国藩是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把他人的优点和对他的好都铭记起来。
004
在拜访三品官唐鉴的时候,虚心请教关于修身和读书的问题,并从中学以致用。
005
曾国藩每日早起、静坐、反思、阅读、朗诵,一直坚持这些习惯,说明他是终身学习者,活到老学到老。
总结:曾国藩在修身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事物的真理。能或者不能;做或者没做;想活着没想;都一一的写在了日志中,并在自己朋友圈给他人点评,这种不怕被批评并虚心请教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