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完美陌生人》里,三对CP和他们的一个朋友在聚餐时玩了一个类似于“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将各自的手机拿出来,并将在聚会期间接到的电话、收到的短信全部公之于众。结果,七个人心中的秘密都通过手机暴露无遗,而影片的结尾,七个人选择了戴上面具,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地继续生活下去。
七个人之间的隐私,就已经暴露了“信任危机”。而当我们的隐私暴露于成千上万人面前呢?前不久,Facebook被曝光的隐私丑闻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于“大数据”时代隐私的担忧。
身处时代浪潮之中,“大数据”这一趋势不可阻挡。想要生活得更便利,我们就不得不以我们的隐私为“筹码”,去换取更加“便利”的服务。我们会向网络提供我们的个人信息、喜爱偏好等等,这些信息无疑让运营商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然而,当我们享受这些便利服务的同时,屏幕背后,我们的隐私又将“去向何处”?很久以前,我看到过一则新闻,说某商家以5毛/条的价格出售用户的个人信息。当时似乎并未引起巨大反响,因为当时提供的仅仅是用户的身份证信息等基础资料。如今在“大数据”的浪潮之下,每个人的隐私空间正在一点点地缩小,而仅仅依靠互联网技术,就可大概判断出你的性格特征、口味、风格等等。用户对隐私侵犯的底线,也在一点点地后退,这无疑是一种“科技绑架”,“被绑架”者,有的浑然不知,有的无可奈何。
当我们在享受各种“便利”服务的同时,运营商也在向我们索取回报。每当我们上网时,网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让人毫无招架之力。而在这些广告中,有一部分就来自对我们的数据分析。运营商为了获取利润,投放广告本无可厚非,但过多的商业和与个人隐私相关的广告,不得不让人为之忧虑。
在这种“大数据”时代下,每个人被划分成若干小块儿,每一块都包含着与我们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存放在庞大的数据网络之中,颇有些像《三体》中的量子舰队。这种趋势下,感性的成分正在被一点点抹去,剩下的就只是理性的分析。每个人作为人的特性也在一点点消失,而最能体现“人”这种特性的,就是情感和思考。隐私就是情感的保护伞,没有了隐私,我们内心真正的情感很难表达出来。人与人之间可能将来也不再那么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数据:这个人他身高体重多少、穿多大的鞋、喜欢去什么样的餐厅、去了几次、喜欢买什么风格的衣服、坐过几次火车或者飞机等等。让人感觉有些眼花缭乱之外,还有些不寒而栗。
我们的大部分隐私被运营商保存或共享,网络安全在此刻就显得无比重要。一旦黑客或病毒入侵,我们的隐私将面临泄露的危险。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须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考。能否通过减少APP的使用频率和种类来减少隐私的泄露?抑或直接了当,不使用网络?
虽然Facebook的风波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隐私这一问题,却不会随着风波的退去而消减,反之,会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