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大多数人把实现财富自由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似乎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无论我们创造和积累多少财富,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其实我们什么也带不走,一切都要做为遗产留下,不管你愿不愿意。
留下什么样的遗产才更加有意义和持久,很少有人愿意去思考,下面的两个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参考。
一、
前一阵陪访问团再去莎士比亚故居斯特拉特福镇(Stratford-Upon-Avon)参观,得知哈佛大学在这里还有一处房产,是由莎士比亚基金会在代为管理的。
照片中有旗杆的联排房位于镇上商业街26号,是约翰·哈佛的姥爷托马斯·罗杰斯,当时镇上有名的富商于1596年建造的,哈佛的妈妈凯瑟琳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据说哈佛的爸爸罗伯特·哈佛跟莎士比亚兄弟是故交,很有可能是通过莎士比亚兄弟的介绍,1605年罗伯特·哈佛在镇上的教堂娶了托马斯·罗杰斯的女儿凯瑟琳为妻,两年后约翰·哈佛出生。
但不幸的是,在1625年约翰·哈佛18岁的时候,其父亲和四个孩子在五周内先后死于瘟疫。好在父亲留下了大笔遗产,富裕的家境使得哈佛的母亲能够支持哈佛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 College)学习神学七年,直到取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1637年哈佛移民美国做牧师,随行的还有他在英国购置的大量书籍。但仅仅一年之后,1638年9月14日年轻的哈佛死于肺结核感染,年仅三十一岁。
当时位于马萨诸塞州海湾殖民地的新城(Newtown)议会同意拨款400英镑成立一个学院,名字也叫剑桥, 但由于经费没有到位学院迟迟没有开工建设。
哈佛临死前慷慨捐赠779英镑的巨款联同自己的图书馆近四千册藏书,使新学院得以顺利建成,学院为纪念他的贡献于1639年将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这也是美国最早的高等院校。
当时的700多英镑是一笔巨款,哈佛移民美国的时候卖掉了父母留给他在伦敦的四栋房子才获得120英镑,而他捐赠的图书也价值200多英镑。
出于对哈佛的怀念与感激,哈佛大学后来出资修缮和保留了莎士比亚故居附近的哈佛祖宅。现在这座当年位于商业街中心象征财富的豪宅早已经不合时宜,甚至有些破败不堪。如果单纯从商业价值考虑,已经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份遗产。
但哈佛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另一份遗产在大洋彼岸造就了一个世界名校,在其三百多年的历史上培养了数不清的人才和产生了众多科技成果。这份遗产的增值远非任何一份遗产可比拟,其对世界的贡献无法估量,哈佛的名字也将伴随这座著名的大学而永远为世人传颂。
二、
丁龙(DeanLung) 1857年生于中国广东,18岁被当成“猪仔”贩卖到了美国,成为第一批赴美华工。由于受过一点起码的教育,能读书和写字,他被选为一个著名将军卡朋·蒂埃的私人仆人,并负责做饭以及打理日常事务。
有一次,卡朋·蒂埃酒后失态,大斥仆人,并一怒之下把所有人都解雇了。第二天清晨,清醒后的将军环顾空荡荡的房子,连做早餐的人都没有了。
这时丁龙却出现了,他一如既往地端着盘子给他送来早餐。卡朋·蒂埃愧疚不已,他郑重其事地向丁龙道歉,并保证要改掉自己的坏脾气。
他问丁龙为何没有走?丁龙回答说:孔子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人要忠心,要珍视自己的荣誉。
有感于丁龙的忠诚和多年的服侍,在他准备告老还乡的时候卡朋·蒂埃问丁龙,还有什么愿望需要他帮助实现或想得到什么回报。
丁龙的回答出人意料:希望在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汉学系,让美国人能更多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明,为此丁龙捐赠了他一生的血汗积蓄1.2万美元。
他在纸条上写道:“先生,我在此寄上12000美元的支票,作为贵校汉学研究的资助——丁龙,一个中国人。”
最终,在将军的帮助下哥伦比大学东亚系在1901年成立,这是美国的第一个汉学研究院,不仅在西方弘扬了中华文化,且培养了胡适、陶行知、冯友兰、闻一多、马寅初等一批又一批融汇中西,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学者。
感言: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肩负使命,最后都会用不同的方式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但创造不朽遗产的是那些伟大的灵魂,这和他们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年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