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这本书是在微博上一个小姐姐看过,于是买来看一看,我是抱着读懂的心态看的。吴杰臻律师的书易懂,而且用了思维导图,把里面的知识串联起来,使思路更加清晰。
这也算是我第一次涉猎有关法律方面的书,里面的内容之多,知识量巨大,让我一时羞愧,原来里面的弯弯道道这么多。很多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事情或者想法,确是法律上的漏洞,虽然暂时还没结婚的计划,但也应该了解并注意到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
当然书的整体就在告诉我,钱是多么重要,经济独立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几乎是一切,所以,在结婚之前,最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带动每个人都很浮躁,这个不行换一个,每个人都这样想,导致双方不信任,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婚姻法也一直在变化。
当然,还是不能太过于沉浸书中的部分,而产生对生活的否定和美好的向往,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欣然接受美好的事物,当不好的来临时,我们也有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何家会伤人》藏书馆
4.18读完《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我仿佛看到另一个我,也好像突然明白一些不明的做法背后的驱使和原因是什么,网上有一句话是:童年不幸的人都是在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治愈。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迹可循,究其根源,就是长达后的我跟小时候的“我”还有联系,甚至关系密切。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把从中学到的部分总结。
交流感受。中国家庭普遍存在交流少的问题,父母和孩子之前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就会造成很多问题,父母觉得孩子不懂家长的良苦用心,孩子认为父母不够理解他。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站在对方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发生了什么不重要,你为他付出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理解并接受对方的感受。试着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也许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以前朋友找我倾诉我,我往往会给她提出种种建议,直到他接受为止,那样我会认为自己很理性,帮助他解决了问题。但其实我大错特错了。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找那个人的帮助。我们要做的是聆听,并表达出对他的理解,这就够了,否则只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伤害。
直面自己,认识自己。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认识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体验,都会让我们更近一步走近那个最真实的自己。2017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迎接真我的样子真美》当时只是随手写的感受,没有想到和书中作者的“真自我”“假自我”的观点不谋而合。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当初去北京的选择是“内在父母”替我决定的,所以,我才会感觉北京的生活像在做梦一样不真实。假自我用来应付疲于奔波的工作以及虚假的人。而真自我一直在隐藏在内心最深处。幸好,我现在正在逐渐认清并接纳真实的自己。
摘录:
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无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很重要。
关系是创造出来的,而且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在一对关系里,一定是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你们的关系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当我们和自己内在的一部分失去连接,自己无法活出这一部分时,就会通过恋爱的方式把这部分投射出去,找到一个把这部分呈现出来的人,然后和他在一起。因为恋爱就意味着结合,其实我们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和这个人的结合,把自己缺失的部分补上。但是因为我们又很自恋,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又会排斥这一部分,结果就出现了情感和亲密关系中的很多问题。
所以当你对关系感到纠结和抱怨,觉得“他凭什么要这样对我”的时候,想想你做了什么,或者是不是他的做法其实是你内心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你投射在他身上,把他变成了你想要的、但是你不敢面对的那个自己。
我们与朋友相处,是与他的优点相处;但是与爱人相处,是与他的缺点相处;必须爱他的缺点,而且是带着很深的觉知去爱,连接才能建立。
真实呈现出来的攻击性,比如“亲,我对你很不满”或者“亲,刚才发生过什么,我很愤怒”,这样的表达,反而是平等坦诚,更容易被接受的。
[ 敌意一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 ]我的朋友后来总结出三点:第一,在已经获得的关系里,先顺着对方;第二,一定要真诚;第三,无论如何吵闹,都要表达出“我不会离开你”。
我不管怎么表达对你的攻击,都是为了我们关系更好,都是为了不抛弃你,这时候对方其实就很有安全感。
在成年人的逻辑中,为了得到爱,我要先去爱,想得到什么,就要先给予什么。
这是我们从“包容”里延伸的部分:你想要什么先给什么,即敌意一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在包容里,最高的境界当然是“当你有敌意的时候我仍然爱你”,但这很不容易。然而作为成年人,当我们想主动创造一种关系时,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这个原理。以爱促使爱,其实也就是修行的道理。
在生活中注意学习,更多地去提升自己,成长自己,学习用更有价值的方式把自己心理的缺损补上,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你需要帮助,要说出来。你可以说‘你能帮我一下吗?’,一定会有男士过来帮你。但是不说的话,大家会觉得你自己可以解决。
一岁到三岁的心理特点是“控制”,一岁之前的心理特点是“剥削”—婴儿对妈妈的需求,是带着剥削性的。婴儿会觉得“你是我的,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想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你。我要吃了你、为所欲为地对待你”。在婴儿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妈妈足够敏感,是可以感觉到婴儿这一需求的。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并辨识哪些行为是出于自己的真实需要,哪些行为只是在找一个“妈妈”,弥补自己童年没有实现的渴望。对于自己的行为观察越细致,就越能明晰自己行为背后的指向;对于自己的了解越透彻,就越能更好地照顾自己,越能有效成长。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其次,是两个人都带着觉知去做“婴儿”,也带着觉知去做“妈妈”。相互包容,相互替换,轮流来,有时候对方做“婴儿”,自己有意识地做“妈妈”;有时候自己做婴儿,接受对方的照料和滋养。对于做惯了“婴儿”的人,这样的角色互换也许一开始难以接受,但是只要有意识地去做,慢慢地就会适应。我们叫它“恋爱的双人舞”—在陪伴过程当中,经常进行角色的互换和调试,这样的关系才是最美妙的。我有朋友领悟到这种美妙,说“被哄者得以一时,哄人者得以一世”。
最后,切记两性关系相处中有非常多的智慧,但所有的智慧都源自“自我觉知”。希望通过自我觉知的修炼,曾经的“公主病”和“妈宝男”们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培养男孩子,要注意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要让他自己去习惯担当,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同时能看到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在男孩子很小的时候,不许他哭,不许他表达真实的自己。有智慧的父母,会有意识地还原男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引导和保护孩子的攻击性,教孩子接纳自己的欲望,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那么这个男孩子一定会成长得很出色。
其实,真正的尊严是自我价值感,也就是成为你自己。一个人,有了属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有了存在感,就有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有了坦然面对自己和面对这个世界的“里子”。有了“里子”,他对“面子”就不会过分地重视。
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比较容易。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给孩子足够多的爱与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爱和信任、尊重,在孩子学习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过程中,给予孩子鼓励和信心,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美好的,孩子就能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可,获得自我价值感这个坚韧的“里子”,而不用去和别人攀比 “面子”。当每个孩子都确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他的内心有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而且自我价值感不依赖于外在评价时,他才能从“面子”的黑暗势力中脱身,身心舒展地行走在阳光下。
我只教会他们两件事:一件是爱,学会去爱自己和爱别人;第二件是责任,你要为你做的事情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