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恋爱,两人距离拉近,会有一些新鲜感。相处久了,便对彼此感到厌烦,矛盾一一暴露。
仿佛相爱的时间愈久,就愈不可能回到最初相爱的模样。
恋人之间,如何才能保持新鲜的恋爱感觉,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
想要探究恋爱的最好状态,就要先弄清楚你为什么要和这个人谈恋爱。
你的恋爱动机是什么?你的恋爱需求又是什么?是单身狗粮吃多了想秀秀恩爱,还是孤单寂寞,想找个人三时三餐、四季相伴。
看上去,我们是为了逃离孤独,寻找依靠,才与陌生人发展亲密关系。
实际上,是因为有了“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
想要变得特别
什么是想要变得特别?从孩童时期开始,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是从“如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开始。婴儿的你时刻被人关注,一举一动都能给予父母惊喜或惊吓的情绪。
时间长了,当家里有了新生命的诞生,父母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不再倾覆于你。这时如果为了抢夺注意力,去使用从前惯用的伎俩,你收获的不是父母的微笑,而是略带烦躁的皱眉或不放在心上的关怀。
因为这时候的我们,不再是能引起父母关注的“特别的人”。
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等欲望,全都衍生自想成为“特别的人”的需求。
如果没人觉得我们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将被迫面对被全世界遗忘的难受感觉。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对另一个残酷的事实:将不会有人满足我们的需求!
于是,我们带着与生俱来的情感、幻想和在家庭、在社会、在学校里无数没被满足、没被看到的需求,展开寻觅之旅:
“希望找到一个为了我们可以抛弃全世界,而且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这个人可以无视我们所有的缺点,绝不伤害我们,即使我们有错也永远支持我们,而且永远觉得我们很了不起。
永无法找到的理想情人
“我要找理想的人”
“我要找我想要的人”
“我要找我看得上的人”
……
这可能是你在回绝父母安排的相亲,说得最多的话。
父母回应你的,自然是:
你老大不小了,现实点,找个差不多的人结了得了。最重要的是要传宗接代,该成家立业……
这种话听得你耳朵都起茧,但我们还得举双手双脚赞同你父母的观点。毕竟现实社会里,永不会出现你想要的理想情人。
当我们需求伴侣的某项特质时,往往是我们最缺少的。
比如你缺乏自信,你可能会在新生联谊会上对大方展示魅力的女同学一见钟情。那么拥有自信的她,为什么要看上缺乏自信的你呢?
所以当外界的熏陶,和门当户对的论调,以及相亲对象一次次的捶打。消耗了我们对“理想情人”的热情,但这不影响我们在择偶时,为此保留一点小心机。
离开改造你的自私鬼
既然无法找到幻想世界里以你为中心的那个人——貌比易烊千玺,财比王思聪,高如易建联,体贴如你妈的男人,那就退而求其次,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他变得和你的理想情人一样。
我们改造的时候会想,这也不只是为我们自己好,也是为他们好。
实际上,总是对你提要求的恋人,往往不能拥有真正的爱情。更残酷的事实是,他们并不爱你。
如果恋人不能接受你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你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他们就不是真正的爱你。
他们只是想从你身上得到需求被重视、被关注、被满足的快乐,与你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你,而是为了满足他们自私的需求。
恋人之间最好的状态:放手
如果你相信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从儿时到现在都渴望许久的爱,和被满足的需求。那么你将会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当两个人都对彼此做过度的情绪索求,同时对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
好消息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
在你对现有的恋人关系状态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恋人身上得到的是什么?”
答案应该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上看来可能像是实质的需求。
比如你希望异地男友卸载王者荣耀,陪你聊天煲剧时。你的潜意识是想占据他的兴趣爱好,你希望他的快乐源泉只有你一个。你想要确认你值得被爱,你想要他的全部注意力。
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之后,
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
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不再把这些需求当做伴侣的职责?
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
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
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从而也就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
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你的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所以恋人之间最好的状态,是放手。
以及,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