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柳原
故事改编自真实故事,源自1967年美国加州大学的一次教学实验,历史教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西斯主义,提出了“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这样的口号,我开始想起曾经老师告诉我们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的话,尽管我们都没有当真,但是从某种程度上,完全营造了一种理应服从的氛围,对老师的态度也渐渐由尊敬生生掰为敬畏乃至畏惧。
回到1967年的事件,罗恩琼斯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服从与遵守纪律,意外地获得了学生的顺从,他们穿上了一样的制服,开始做课间操,互相监督,是为老师口中的"集体",他们将他们的集体命名为"浪潮"。他们还给这个集体设计了一个标志性动作:手臂从左到右划出一道波浪。
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集体很快地扩大。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
电影浪潮是德国的影片,在情节上改编地更加戏剧化。在没看这部片时,看见他们因为要集体穿一样的制度而受到周围人指点和反对的时候,我感到奇妙。毕竟穿同样的衣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几乎是必须的存在,理由很简单:将学生置于同一高度,以防高低贵贱之分。再后来老师告诉我的是:不穿校服,没有学生的样子。
在浪潮中,学生在这种体制下渐渐失去了个性,但是不得不说,他们因此也得到了更多东西,变得团结和秩序井然,甚至让个别孤僻无亲的学生感觉到了温暖,他们将"浪潮"视为了意义和全部。
但随着事件的激增,事态愈发不可收拾,直到他们狂热到在大街上涂抹浪潮的标志logo,被警察抓了起来。一位学生因为浪潮而性情大变,怒扇了他最爱的女孩一巴掌,只是因为那个女孩不喜欢浪潮这个体系。最后这位同学哭着找到老师,而与此同时,老师的妻子因她丈夫愈加为此走火入魔,警察找到了老师之后,妻子和他大吵一番,要求丈夫结束"浪潮",而老师却咄咄逼人:"你没有看到孩子们正在改变吗!他们一以前是怎么样的你不知道吗!"妻子说:"你只是得到了被服从的优越感。"老师大怒下失态地打了他妻子一巴掌。
两人(老师和同学)相见,学生哭着求老师结束浪潮,他说他自己是如此爱他的女孩,居然可以做出打了她的事情。
在最后的大会上,老师对着所有浪潮成员说的话令我印象无比深刻,在此前我对这部片丝毫没有感觉,我认为国情需要,各国有各国适合的教育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直到那两句台词的出现:
"我们把所有与我们意见向左的人,都踢出了我们的集体。"
"那就是我们现在这样,法西斯主义。"
且不谈法西斯主义,我们谈谈集体。
1.自我认知的消失。当一个集体处于平衡的状态,这事情发生于学生的身上的时候,就会造成自我认知的消失。原因很简单,学生的生活只有学校和家庭,而学校的生活占了他们时间的大部分,于是乎他们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机会。这个自我思考指的是对三观对眼界对自我的思考,他们的日子充满了"指引",于是他们渐渐地习惯了这种"指引",会对脱离集体感到恐慌。在某种程度上消散了个体的存在,个体自我的肯定。
2.外界认知热情的消散。当所有人都以一件东西为目标,个体就会渐渐对此目标外的实物的热情停留在接触阶段。他们形成了对主辅的强烈区分,但从本质上讲,无论何为主何为辅,是没有一个好坏标准。这个标准只取决于一个个体的眼界与三观。但上述的体质造成了个体标准的同一,既集体认知同一化,他们在个别小认知上也许存在着不同,但是那存在着一个范围,在整体上,是朝着同一化为趋势。
上述的两点造成了一个最严重的事情就是,阻碍了一个人自我的分化。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他是否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
中国的教育符合了中国的整体素质发展,利于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却从某方面上讲,淡化忽视了个体人生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