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天下范仲淹
1.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出生地河北省正定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他文学成就很高,代表作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等。他的诗歌、散文以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著称。高中课文《岳阳楼记》中,揭示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2.年幼丧父,身世坎坷
两岁丧父,五岁随着母亲改嫁长山东省邹平朱氏人家,更名朱说。
母亲教导他艰苦朴素,刻苦读书,但是朱氏家族孩子大手大脚,朱说就经常规劝他们,导致这些孩子们都觉得他管得宽,有点格格不入。于是有一天就直接说:“你吃我们朱家的,喝我们朱家的,还管那么多?”这句话刺激了朱说,朱说便立即回到家问母亲,母亲便将其身世告知,20多岁的朱说一下子震惊,朱说当时心里难过极了,后来他勤奋读书,功成名就之后改回本名范仲淹。
(有骨气的男儿!)
3.少有远大志向,济世利民——成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成语】即使当不了好的宰相,也要做一名好的医生。指人的一生,应该济世利民。相:宰相,古代辅助国君掌管国家大事的最高官员。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古代名言,也是出自于范仲淹。意思是如果不能做一个辅助君王治理好国家的好宰相,那么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也是可以的。南宋士人吴曾的笔记《能改斋漫录》中一则有关范仲淹的记载。
(从小志向远大!)
4.求学刻苦的拼命书生:断齑( jī)画粥
范仲淹学习时最为贫困,与刘某一同在长白山醴泉寺寺庙,每天只能用两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把十几根腌菜野菜切成细碎状,加入醋汁半盅,放入很少的盐,加热了吃,像这样过了三年。
齑:酱菜或腌菜之类,长白山是指位于山东邹平、章丘、周村交界处,因白云缭绕而名,不是吉林的长白山。
这个成语也是出自范仲淹,他读书刻苦,史书记载他为省时间来读书,经常和衣而卧。
5.范仲淹与苏州渊源
苏州火车站,是南来北往的旅客来苏州的必经之地,南广场上一尊7米多高的范仲淹雕像,坐南朝北,处于正中央,南广场伫立着8座历史名人雕像,为何范仲淹独占C位?
雕像作者、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这样回应:
1)从价值观上来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观最典型;
2)从文化上来看,范仲淹“为政亲民”最能代表苏州人的抱负和情怀,彰显苏州文化底蕴;
3)从名气上来看,范仲淹是一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最重要的是他是苏州人。
南宋理学家朱熹称范仲淹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6.苏州中学来历
在苏州任知府期间,类似于今天苏州市长级别。范仲淹当时在南园买下了一块地,准备盖住宅。古时候选房子有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习惯。风水先生来看过后告诉他,这块是风水宝地,若在这里盖住宅,范家子孙后代将“踵生卿相”。(就是后代世世代代出高级官员)
当我讲这段历史故事讲给小二听的时候,小二说要是我们有这样的好地方,就能有好多钱啦。
范仲淹听了之后十分高兴,他说,与其让我们一家富贵,不如让苏州的读书人都富贵起来,于是把这块地捐出,创办府学,成为现在苏州中学的前身。苏州府学是宋代历史上第一所,也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官办学府。著名学者纷纷来苏州讲学,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此后,宋朝各州县都以苏州府学为样板,开始大办学校,人才大量涌现。
(当时我看到这个细节时候,折服!大格局啊,以前看过的一些王侯将相轶事,有些怕对手家族兴旺,专门破人风水,斩断龙脉之类……)
而现在苏州中学里就有范仲淹雕像,江苏省还有吴中区范仲淹实验小学)
7.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