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眼看到了学琴的年龄。
经常跑到姐姐闲置的钢琴上饶有兴趣地敲上一番。但是我和妻子都非常地谨慎,不像姐姐小的时候高兴地鼓励,甚至都有点刻意回避。我们都在犹豫是否让妹妹重走钢琴路,心里想着最好就是妹妹自己不感兴趣慢慢放弃。
因为姐姐学琴的路太曲折了。
-1-
姐姐为什么开始学琴?
就是因为一句话“学琴的孩子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是啊,如果能够专注一件事情好几年,又得到音乐的熏陶,又能表演增加孩子的自信,孩子干什么当然不会差的。于是我和妻子很早就开始引导姐姐弹琴。
开始是热情。姐姐4岁开始学琴,小小年纪在钢琴前一坐就是大半小时。看到小家伙有模有样地弹奏出音调,那种感觉幸福极了,只感觉一个钢琴之星即将从我家冉冉升起。
接着进入了麻木阶段。曲子越来越难,动作越来越规范,练琴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慢慢地孩子不太喜欢练琴,她想出去玩。于是我们各种奖赏交换,每天的练琴成了讨价还价的市场。
然后进入了战争阶段。孩子上小学了,旁边的同学开始各种考级,想着孩子初中功课会越来越多,练琴的时间会更少。为了有个阶段性结果,我们也随大流加入了追逐证书考级的大军。但是所谓的考级就是一两首曲子要反复地练习好几个月。小家伙终于开始反抗,每次练琴都成了痛苦的战争,我和妻子黑青着脸轮流上阵,孩子撇着嘴、含着泪、痛苦地重复,每次都为了差几遍、差几分钟而巴掌伺候。
最后进入了冰封。姐姐彻底恨上了钢琴,勉强考了个英皇。随着功课越来越多,我们也心照不宣地合上了琴盖、罩上了琴罩。钢琴在我家卧室角落默默地矗立着,成为了一个搁物架,成为了我们心中谁也不想触摸的痛。
但妹妹终于还是又到了练琴的年龄。我和妻子不想扼杀她的兴趣,只是不再逼迫,不再强求。我曾经搜遍百度、知乎,找过许多的书,问过身边无数的家长,大部分人都说钢琴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唯有努力坚持才能成功。
但我心里一直还是觉得有点不对,但又想不明白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2-
参加一个21天亲子共读活动,读到了《父母的课堂》这本书。
作者黄静洁老师是著名音乐家谭盾的妻子,这本书中间的薄薄几页,讲了她小儿子学琴的经历。她的小儿子练琴后加入了一个乐团,和一批小伙伴一起练习、一起表演,快乐地走上了音乐之路。
黄静洁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尽管他喜爱音乐,但让他一个人独自与老师一对一地学琴一小时,再每天按规定自己练习一到两小时,孩子基本上是在孤独地练一份技术活儿。虽然孩子离音乐很近,但离音乐带来的乐趣却很远,那么他能坚持多久呢?”
原来音乐家的孩子,练琴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天下有多少琴童在孤独练琴,在默默承受家长和老师的评判,却听不到自己、听不到音乐,练琴已变成一种对童年的惩罚。孩子从爱好音乐开始练琴,却在不知不觉中被父母逼得走到了厌恶音乐地那一面。”
我几乎落下泪来,我们过去不就是只知道逼着孩子练动作、凑时间,却从没设身处地从孩子角度去感受。
黄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孩子无论什么兴趣,都需要伙伴,需要集体,需要聆听和被聆听。而想办法为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是坚守兴趣的重要因素。”
我茅塞顿开!这原来就是我苦苦追寻的最重要的答案。
我拿了这几页书给姐姐看,她认可地点点头说:“是啊,当初我就是这么孤独、痛苦,如果能加入一个团队,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我忍不住说:“对不起,女儿,原谅爸爸曾经的无知。”
女儿则很洒脱,“没事,我还是很感谢你们的,至少我现在有时还可以弹点自己喜爱的曲子。”
-3-
黄静洁老师还告诉我们,孩子的自驱力包括三种:
第一种附属内驱力是物质行为奖励,这是最被动的内驱力;
第二种认知内驱力是兴趣爱好,这是较有效的内驱力;
第三种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即价值感和使命感,则是孩子最强大、最稳定的内驱力。
兴趣爱好是最初的内驱力,支持着孩子们开始学习钢琴;而我们之后却错误地用各种物质条件开始刺激孩子,而没有找到最重要的第三种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其实坚守兴趣比发现兴趣更难。能坚持下来的兴趣都是因为孩子热爱,我们最需要保护的恰恰就是这份热爱,从热爱出发,护航孩子将兴趣转换到特长,才能让孩子坚守兴趣。
有句话说:“一个人可以短时间内走的快些,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孩子学钢琴也是如此,给孩子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让孩子们一起成长、快乐玩琴,体会钢琴、音乐的价值感和使命感,才是让孩子坚守兴趣的唯一答案!
我心里终于看到了练琴的希望,也终于坚定了支持妹妹练琴的决心,
我心里对妹妹说,这次爸爸不再象个育儿“文盲”,未来的学琴路上,爸爸陪你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