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选择的力量》(少儿版)第六课,主题为《改变、失去》。
目的是帮助孩子们认识难以改变是人之常情;将改变视为机遇来体验;理解改变必定会伴随损失。(还有一个目的是学习悲痛的十个阶段,由于孩子们都是一至三年级,半数一年级,所以题目预设只给到了“改变、失去”,现场情况学生也没分享到“悲痛”,又刚过完年,就没有延伸到“悲痛”的话题)
今天一共10名孩子参加,都至少参加过一次,其中有2名参加过完整的6次。今天的授课总结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的改变。
一、孩子们的改变——“安静”了
浮躁是现代人的通病——“躁”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做事不专心等,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甚至身心发展出现问题。
每次课程开始都有一个“静心练习”的环节,即五分钟的冥想,有助于集中精神,并与彼此同在。
经过前五次的课程,今天进入到这个环节时,三分之二的孩子迅速主动行动,而且自觉保持安静,没有相互嬉笑。之后请几位专心做的孩子分享,两名孩子提到前面控制住自己不睁开眼睛看场内发生的事情,后面自己就静下来了;一名孩子分享说自己做冥想前“躁”,现在“静”了。
二、孩子们的改变——“辩证”了
老师请孩子们列举自己认为的生活中不可改变的事情,孩子们积极踊跃地提到了名字、生日、家人、生活、吃饭、世界、朋友、岁数等,之后老师又请不同意的同学说明理由,结果得出除“生日”外“都被否定了,孩子们看到改变是生活中唯一确定发生的事。
接下来是“换椅子”活动——起立在椅子围成的圈里逆时针走动,听口令做动作,听到“坐”的时候,要坐到之前几次未坐到过的椅子。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做了三轮。活动后有的孩子分享到:失去挨着刘老师坐的座位,但得到了和某同学挨着坐的位置;或者四次都是和同一名同学挨着坐,这个“得到”让他感到不高兴。引导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改变。我们能指望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改变可以大至全球变暖,冰山融化,进而影响全球改变,也可以小到我们刚刚的交换座位,无论我们是否想要改变,改变都从很多方面影响了我们。
三、孩子们的”改变“——“智慧”了
今天的第二个活动是请每位同学写出或画出自己“到目前为止,你在人生当中经历过的最大改变”,并讨论、分享下面这些问题:
1.当时你感受如何?当这一改变发生时,你是如何回应的?
2.现在感受如何?
3.这一改变让你失去了什么
4.这一失去又给你带来了什么机遇?
半数同学分享的内容都是“搬家”,提到失去了原来的朋友,当时感到很伤心,现在还有一些伤心;同时提到搬到新家后又交了新朋友,让自己很开心。“搬家”的改变带来“失去”,也可能带来“机遇”,孩子们叫做“好的地方”。在孩子们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搬家对于成人家长来说多是主动的选择,也比较容易适应,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个非常大的改变,如果在那个当下家长没有很好地关注、接纳并帮助孩子处理分离带来的不良情绪,一方面孩子到了新环境适应起来需要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对于“改变”心生恐惧,出现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幼年频繁变换成长地点、抚养人的孩子。
珍珠同学分享的是“爸爸的改变”——失去了一个“总是板着脸,对我的事一点也不管”的爸爸,改变之后的爸爸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原来“读书”的时间陪她下象棋、学跳舞、学习,她还“失去”了原来想对爸爸做的不好的事情(想法),改变之前不想理爸爸,对爸爸冷脸,现在感觉很对不起爸爸,前天看电视里一个关于爸爸的节目,她感动得哭了一晚上。这一改变爸爸对她更好了,让她知道了只要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自己好!
部分同学分享完毕,老师就同学的分享提问下边听的同学,一方面调动同学主动倾听,另一方面也让分享的同学从另一个角度去倾听自己分享的部分,加深印象或引发进一步思考。
有两个孩子说不会分享,老师就请鼓励他们走到前面,根据问卷问题和他们回答而情况一步步引导,他们都很好地完成了分享,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还有两个孩子偷偷说想和老师私下里分享,老师欣然应允。
改变一直在发生,然而它给我们所有人带来很多的挑战,即便发生的改变是我们所期望的,要完全适应改变也不容易。所有的改变都伴随着损失和机会。
四、孩子们的改变——“自律”了
下课后,老师临时决定请几名同学留下一起讨论想办法:如何保持课堂的良好秩序。孩子们提出买糖果、玩具、积分的办法,表现最好的要给三个或者”大棒棒糖“等等,他们很认真地向老师”传授“方法,还告诉老师非常好用。老师肯定了这个方法,随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糖果和玩具就可以完全维护课堂秩序,那同学们是为了大棒棒糖和玩具来上课的?!孩子们马上做出否定的回答,并显出一筹莫展的样子,“那还有啥办法啊?”这时一位同学说起自己有过不去理睬打闹同学的经历,老师借此引导孩子们发现”管好自己”是一个办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或分享的同学身上,放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自己身上,不去理睬其他的。最后老师带孩子们聚焦在“团体准则”上,“管好自己”等于“遵守十条准则”,请他们每个人再逐条看一遍,有没有自己想做到但是可能做不到、需要帮助的方面。“2.专心听发言人的讲话”和“3.他人发言时不交头接耳”被提出来。针对这两条,老师启发孩子们:主动选择可以帮助自己的邻座同学,并主动向其提出帮助自己专心听讲的请求。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还自发地发现了自己在别人发言时随意插话的现象,主动有意识地做出掩嘴或提示伙伴的动作。
五、孩子们的改变——“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