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暴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人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如果你改变出发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的,你就自然会离暴力因素越来越远,人生也会更加幸福。
当你听到这本书的书名,《非暴力沟通》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有点奇怪。要说沟通,那肯定是平等对话,互相协商,这显然是非暴力的行为啊。难道还有暴力沟通不成?如果都动用暴力了,那还能叫沟通吗?
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当然有。暴力沟通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时候你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就莫名其妙地陷入暴力沟通当中了。
比如你最近接了个项目,时间很赶,每天都要加班到十一二点。结果你的夫人就不高兴了,你一进门,她就瞪着眼睛生气地说:“你还知道回来!天天这么晚回家,家里什么都不管,谁知道你是真加班去了还是跟人喝酒去了!”她这么一说,你也火了,本来就很累了,回家还没喘口气,就被夫人一顿说,于是你们大吵一架,各自生了一肚子气。这样的场景啊,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这还是生活中的小事,往大了说,包括很多国际上的争端,也充满了这样的暴力沟通和剧烈的冲突,让民众饱受战争之苦。
总之啊,暴力沟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产生的后果就是会让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人,都非常的不幸福。而这种无处不在的暴力沟通现象,正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既是书名,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创始人叫做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他在工作中运用这套“非暴力沟通理论”解决过许多人的心理问题。而且除了解决个人问题以外,就连国际层面的冲突,卢森堡博士和他的非暴力沟通理论,也曾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缓和美国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卢森堡博士应邀去巴勒斯坦做了一场演讲,当时台下的许多巴勒斯坦人就痛骂卢森堡,让他这样的美国人滚出巴勒斯坦。结果卢森堡博士通过自己的非暴力沟通,不仅稳住了局面,而且在演讲结束后,原本痛骂卢森堡的巴勒斯坦人,竟然邀请他去家中做客。像这样的经典案例,在书里都有详细介绍,这些通过沟通来解决剧烈冲突的经典案例,会让你深深感受到沟通的巨大能量。同时,和其他介绍沟通技巧的书籍相比较,这本书也就显得更加的权威了。
好了,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我将为你分享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从表面上来看,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变成暴力行为的;
第二个重点内容是,在暴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说,从表面上来看,交流是如何演变成暴力行为的?
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让我们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了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道德评判的意思,有点像是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贴标签。比如说,你上班的时候,每天都要擦办公桌,才会觉得桌子是干净的。可是你的同事小王呢,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一个星期就擦一次,也觉得挺干净了。结果呢,你马上就给小王贴上了“邋遢”和“懒惰”的标签。贴标签就是道德评判。这一刻,你的偏见也就产生了,这种偏见会阻碍你和同事进行平和的交流。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如果是进行平和的交流,应该是和同事说:“小王啊,我发现你一礼拜才擦一次桌子,但是咱们办公室窗户不密封,灰太大,桌子上落灰对你的身体不好。你每天擦一次可能更好。”这样的表达方式,就能够体现出你的关心。但是如果你已经给小王贴上邋遢、懒惰的标签,你可能会说:“小王啊,你也太懒了,桌子这么脏都能坐下去!赶紧擦擦吧!”仔细琢磨一下你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贴标签这样的道德评判,让你原本的关心,变成了责怪。而责怪,其实也就是一种暴力行为。这这么一来,道德评判就把日常交流引向了暴力行为。
除了道德评判以外,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总是和他人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也会让你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一种暴力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很容易理解。你想啊,一个人总是和别人攀比,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当然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关系不平等,还谈什么交流呢?两个人处于相互攀比的状态,就像两个运动员赛跑一样,只有通过力量上的对抗,才能解决掉攀比的问题。而力量上的对抗,当然也是一种暴力行为。所以,你如果经常觉得自己和谁都难以交流的话,那你就要试着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因为,你总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
至于说回避责任这一点,则是指我们的表达方式,经常会忽略掉内心的情感根源。你比如说,一个家庭主妇,总是抱怨自己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地伺候小孩,做家务。在孩子面前也抱怨,在丈夫面前也不停地抱怨。这种抱怨就代表着逃避责任。这个妈妈本来也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爱才去做这些事的。但是呢,一旦把表达方式换成“不得不做”的时候,她就不自觉地忽略掉了自己原本的出发点,仿佛照顾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打扫的不是自己的家一样。当她对孩子说:“妈妈都快累死了,成天给你当牛做马,你还不听话!”你想想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暴力伤害吗?全职妈妈本来已经非常辛苦,工作的价值也常常被忽略,如果再用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来交流,更加深了家人之间的矛盾。
除了以上三点,最后还有一个因素,叫做强人所难。强人所难是怎么让交流变成暴力的呢?很多中国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孩子明明一直成绩就不太好,在班里排名倒数,平时大部分学科能考及格就不错了。可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类的原因,就和孩子说,你将来必须考上清华或者北大!父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这显然也是一种暴力。
第二部分
到这里,我就和你分享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重点内容,也就是从表面上来看,交流是如何演变成暴力行为的。让交流变成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四点,这四点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从表面上来看,是这四点原因让我们的交流变得难以实现,也是这四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暴力行为。但是,只是知道了这种表面上的原因,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沟通的根本问题,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呢?这就要说到我们要分享的第二部分重点内容,在暴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
你可能会问,《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不是讲沟通技巧的吗?怎么研究起暴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了呢?这其实就是这本书比其他技巧类的书高明的地方。作者没有把对暴力的研究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也没有停留在说话技巧上面。在作者看来,暴力可能是无处不在的,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都可能会是引发暴力的罪魁祸首。所以,你如果只是简单地掌握了一门说话技巧,那并不能让你的生活有所改变。
换句话说,一个对世界充满恶意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甚至他有时候还会想去报复社会。一个怀着这种仇恨心态的人,在生活中肯定是经常陷入暴力沟通了。比如有人在大街上向他问路,他可能都会防备地冷眼打量着别人,不客气地说“我对这一片不熟”。所以你看,就算他知道了在和人交流的时候不要进行道德评判、不要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什么的,只要他一个冷冰冰的眼神,别人还是能感受到一种暴力。所以说,当一个人老是陷入暴力冲突当中,问题的关键有可能不在于他说话的方式,而在于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看法。
先来说说,对自己的看法是怎么引起暴力冲突的。如果你是一个对工作要求比较苛刻的人,无论什么工作都想要做到尽善尽美。有天你要是突然做错一件事,让公司损失了一大笔钱。就算老板不说你什么,你肯定也会感到非常自责。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真是个废物,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你看这句话里就包含了两个暴力因素。
首先,你说自己是个废物,这就是在进行道德评判,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而你说自己不能把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可谁又能永远不犯错误呢?所以你的这句责备的话里,还包括着对自己的强人所难。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冷酷的、苛刻的、非常强硬的,那么不论怎么表达,都会造成一种暴力。你连对自己都这么冷酷,更别提你的下属要是犯了错误,你会给他贴上多少标签了。所以,有时候你的暴力,有可能是来自你对自己的一种看法。
而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怎么引起暴力的呢?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来说,希特勒就是因为看待世界的方式有问题,才会导致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因为我们知道,希特勒认为这个世界是优胜劣汰的,也就是优秀的民族有资格生存,而劣等的民族就要被淘汰掉。如果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这种优胜劣汰的方式,那你为了生存下去,就肯定会不断去和人比较,然后想办法淘汰掉比你弱的人。比较也好、淘汰别人也好,这些暴力因素,也必然会表现在你的生活当中。
其实,不论是对自己的看法,还是对世界的看法,都可以被看成是你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我们就流传着两种价值取向,性本善和性本恶。在卢森堡博士看来,一切暴力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当你认为人的本性是丑陋的、冷酷的,那么你自然会用相对应的暴力方式去应对。这时候你就会陷入暴力当中。而当你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的,那么你就会用相对应的温柔的方式去应对。你就自然会离暴力因素越来越远。
第三部分
到这里,我就和你分享完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内容,在暴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我提到了暴力行为在生活中有可能是无处不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去学习一项沟通技巧,并不能真正让你摆脱暴力。而暴力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只有改变这种对世界的消极看法,才能真正帮助你摆脱暴力。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呢?这就要说到我们今天要分享的第三部分重点内容,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
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必然是你人生经历的结果。比如说,一个从小就被父亲家暴的小孩,长大后,他的价值取向很有可能会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可能会因为憎恨自己的父亲,进而把报复自己的父亲、甚至是报复整个社会当成是人生目标。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报复别人,这就是为仇恨而选择了生活,他的人生就会充满暴力。
但是有时候,一个人就算明明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有问题,也很难纠正过来。因为这种人生经历的影响,太过于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彻底改变的。在本书作者看来,价值取向的转变,很像是佛教里所说的修行。通过修行,来让你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爱的,你是为爱选择生活,而不是为了仇恨选择生活。只有让自己放下过去的心理包袱,才能够摆脱掉仇恨,让生活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
那既然说改变自己是一种修行,具体又该怎么做呢?针对这一点,卢森堡博士在书里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可以通过这四个要素,来不断提醒自己,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向着有爱的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先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理解一下非暴力沟通的这四个要素。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平时说话时的语言是如何排列的?比如说,你有抽烟的坏习惯,有人就劝你别再抽了,说抽烟对身体没什么好处。你如果回答:“我压力那么大,抽根烟放松一下怎么了?要你来多管闲事!”你可以看到,这句话就是由原因和结果组成的。“我压力那么大”这句话是原因,“抽根烟放松一下”这句话是结果。你平时所有的语言表达,都可以被切分成几个模块。是这些类似原因、结果的模块组合成了你的语言。而通过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逻辑来重新组织语言,就是让你的语言结构不再是随意任性的,而是组合成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语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交给你一份非常重要的商业机密文件,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你一定要保管好,结果呢?你刚答应完,扭头就把文件放在公共会议室,出去吃饭去了。等你回来,我可能会非常生气地说:“哎,我给你的这么重要的文件,你怎么就随便放在公共会议室啊?”注意了,这句话是责备别人的,是一种明显的暴力行为。那接下来,让我用非暴力沟通的思维逻辑再来表达一次。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所以我首先观察到的是,你把机密文件放在了公共会议室里;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我的感受是什么呢?肯定是觉得首先这么放文件很不安全,其次我会感到很失望,因为我已经嘱咐过你要好好地保管文件,你也答应过我了,可你却没有放心上;第三个要素“需要”和第四个要素“请求”,指的是我先分辨出我需要什么,然后再向你提出请求。
这样一套思考程序下来,用非暴力沟通语言完整表达的话,就是“我看见刚才给你的重要文件没收起来,放在公共会议室了,这个我就担心不太安全,会议室里人来人往的,让客户看见就不好了。这么重要的文件既然交给你了,以后还是请你注意妥善保存。”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你熟悉了这样的语言结构,你和别人的关系会变得互相尊重、更加平等。不管是和人说话也好,反思自己也好,你都可以用这四个要素来检查自己的思维,看看你的思维是出于积极的价值取向,还是消极的价值取向。不断进行非暴力沟通的修行以后,你会发现,你对这个世界会有了一种性本善的信仰,这种信仰会让你避免暴力,生活在更加有爱的环境中。
到这里,我就和你分享完了这本书的第三部分重点内容,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我提到了暴力的根本原因是性本恶的价值取向。而改变自己价值取向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修行。利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可以检查你平时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的动机。当你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善的信仰,暴力也就消失了。
总结
好了,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就说到这里,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聊的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从表面上来看,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变成暴力行为的?让交流变成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四点,这四点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从表面上来看,是这四点原因让平等的交流难以实现,也是这四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暴力行为;
第二个重点内容是,在暴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暴力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只有改变这种对世界的消极看法,才能真正帮助你摆脱暴力;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利用这四个要素,可以检查你平时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的动机。当你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善的信仰,暴力也就在你的生活中消失了。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讲的既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沟通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对生活的信仰。许多尝试过非暴力沟通的人,都体会到了非暴力沟通的价值。他们把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写成卡片,每当有可能遇到暴力行为的时候,就看一看卡片,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暴力当中,而是要从平等、尊重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非暴力沟通的思想,在很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里都产生了强烈反响。当越来越多的人学习非暴力沟通以后,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并非是冷酷无情的,而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