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喜欢翻看百度、头条、知乎等网页,那些文章虽然有些不尽如人意,可是勉勉强强还能观看。不仅看文章的内容,从中了解一些社会问题以及新闻财经之类的知识,而且看文章下面的评论。有些时候,下面的这些评论,还很逗人,不仅一针见血,而且妙语连珠,极富文采,并将严肃的问题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所以,每回看了主文之后,就是赶紧划到评论区,看各路大神的评论,享受着精妙的语言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网络用语,拓宽自己的用词范围,并与时代紧紧相扣,把握住现实生活的脉搏,不至于使自己成为孤陋寡闻的人。
可是,近几年,我发现,阅读这些网页的乐趣在逐渐减少,无论是主文还是评论区里的评论,都是让人莫名其妙地腻味了。
先说主文吧,自从大语言数据模型问世以来,一时之间,趋之若鹜。众人纷纷都想赶上潮流,都想在它上面分得一杯羹。想想就是美好的,不用绞尽脑汁去搜肠刮肚,仅仅忽发奇想,生编硬造个大纲,或者把相关资料,列个纲要输入,就可得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这是多好的创作捷径啊。对于那些天天做着春秋大梦想一夜暴富的屌丝们而言,这无异于是一条快捷的生财之路。于是,大家纷纷成了“小作文”的作家。随便开个公号,就利用这个语言模型,进行有逻辑无逻辑,有文采无文采的拼接,随后就快速发表,并美其名曰“快餐”文化。有些人吼吼发出,甚至连粗略修改都没有,那里面的错别字错得离奇,人读之,遇之,险些硌掉大门牙,心里顿时生出一种又酸又怪的无奈和悲哀。
如果仔细浏览下,你看的那些网页内容,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机器写的,标题起的倒是很吸引眼球,但内容却是胡扯八道,上下文的逻辑简直狗屁不通,至于文笔,实在不敢苟同,不敢恭维。
想不明白,这样的写文,到底能值几个钱呢?到底自己有多少提高呢?到底是贩卖垃圾还是贩卖焦虑呢?
写文,对于个人而言,是提高自己用文字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尤其是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有巨大的帮助。一篇文章的形成,从它的构思到深度的思考,都是需要动用大脑去体验,去感悟,去挖掘,如此辛勤,方能得其精髓,得其精髓才能言之有物,下笔才有如神助。
而借助机器,却是语言干瘪,思维混乱,逻辑不通,东拉西扯,有些全是凑字数,得出的结论也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给人一种冷冰冰、枯燥燥的感觉,读之实在味同嚼蜡,如嚼鸡肋。
众所周知,写文,是必须得有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观点的,并将这种情感和观点潜移默化之中传达给读者。试想,你自己都没想明白的东西,那机器怎能想得明白?尽管是大数据进行筛选,可是,它毕竟是机器,是机器就有机器的运转逻辑,而机器的逻辑,怎么也代替不了活生生的人的思维。要知道,文字是有灵性的,人们之所以运用语言文字,就是把这个灵性实实在在发挥出来。而机器,从某些方面,是根本代替不了的。正如与真人爱爱和与塑胶充气娃娃爱爱不能有同等可比性一样,滋味是完全不同的,得到的享受更是差之千里。
我再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喜欢吃手工面条,手工馒头,手工水饺,而对于那些成批量的机器生产出来的,无不厌恶。这从一些饭店里、小摊上的广告里就可以体现出来。他们往往吆喝着“手工面条,手工馒头,手工水饺”,一些店面和摊位上,也醒目竖着一个牌子,突出“手工”两字。
何也?就因为手工制作过程中,增加了人的因素,使原材料加工变得富有灵气而可口,与人气相接。因而会吸引大批量的顾客,相比较而言,其售出的价格,又比机器所产的稍高一些。
所以啊,对于文章而言,只有自己苦心孤诣浸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语言文字,才有饱满的血肉,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文风。所以啊,莫言也对机器写文感到了兴趣,因为,他也听闻这个大数据模型,将来会弄得作家都纷纷失业云云。他试了几次,看着制作出来的所谓“小说”等等,不厚道的笑了,不厚道的讥讽说,看了这个东西,我坚信,我是不会失业的。
再说文章下的评论区,以前还是非常幽默的评论,那些妙语连珠以及插抖打趣,往往令人无不捧腹。可看看现在,大部分评论区都充满着一股戾气,一种粗暴,一种大妈式的谩骂或者一种庸俗的直言不讳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含蓄、机智、谦逊和彬彬有礼。庸俗到令人作呕的地步。
我在想,经过这几年,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如此粗劣的质变?而评论区里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什么教育水平呢?他们的思想他们的道德水平,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到底是来源于哪个学校哪些教育呢?不得而知。只是想,或许他们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或许他们是一些屌丝,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天天在网上喊打喊杀,粗言秽语,亵渎美好的汉字呢?
真是腻味透了!腻味到再也懒得去翻看那些网页,索性眼不见心不烦。只是,有时候查一些资料,还是避不开那些令人腻味的东西。好喜欢好回忆以前那些闪烁着真知灼见的文章和评论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