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赫拉利《人类简史》,深感那句“人类驯化小麦,反被小麦驯化”,十分犀利地戳破了农业革命是历史进步的神圣面纱。不是智人驯服了作物,而是作物用沉甸甸的穗粒,将狩猎采集者牢牢地钉在了田埂上。 为了那点饱腹的确定感,我们的远祖交付出了漫游狩猎采集的自由自在生活,被永无止息的除草、引水、守护束缚在了繁重的农务循环里。从此,“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成了被刻入人类基因的闹钟。小麦的阴谋很成功,它用饱腹感绑架人类,让部落成了永不停工的农场。这种被作物反驯服落下的颈椎病与腰椎劳损等,便是人类远祖弯腰侍弄农作物留给化石的无声证词。
历史从不真正翻篇,只是换了道具。联想今时今日,我们不过变换了“被驯化”的形式。在所谓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替代了镰刀,算法构建了新的“麦田”。清晨睁眼便无意识地刷着信息流;通勤路上忙着处理邮件;深夜也被工作群的消息从睡梦中惊醒……科技进步曾信誓旦旦地许诺“解放人类的双手”,可结果却给每个人戴上了24小时在线的数字镣铐。孰料承诺的“解放”,竟然异化成了无处不在的心理问题。如同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社会的小麦种植,导致智人颈椎腰椎病高发一样,现代人频发的腱鞘炎、黑眼圈、失眠、焦虑等,又何尝不是被代码驯化留下的累累伤痕呢?
更荒诞的是进步与幸福正在脱钩,正如赫拉利所看透的那样——物种的整体“成功”,常常以个体恒久的疲乏为代价。农业革命虽然养活了暴涨的人口数量,但个体营养不良,疾病流行,连骨架也留下了被劳作扭曲的伤痕。放眼今天的人类社会,全球GDP的膨胀曲线,与抑郁症患者的激增曲线竞相不断攀高;外卖软件省下的厨房时间,无缝衔接着屏幕前额外增加的加班时间;社交平台铺就的环球“连接”,却催化了“点赞空虚”与“容貌焦虑”的现代人精神症候;谁也不会料到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会整体效率的极大提升,竟精准地丈量着我们个体身心逐渐缩水的尺码。
但我们没必要悲观失望,就连赫拉利在书中也并非单纯地唱响悲歌。他剥开历史的循环外壳,目的还是在于指明进步的微光和路径。过去人类远祖们被小麦束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但如今,我们手中握着“关机键”,眼前有“离线按钮”,掌握着主动权。正如内蒙古农民李永春,在利用科学技术治沙的过程中,却不忘遵循自然规律,让林地休耕。这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真正的进步绝非一味地追求“更快更多”,而在于重拾对生命节奏的掌控权。在日常生活中,少出席一个不必要的会议,多花时间为自己作一顿美味的饭菜;主动关掉手机推送,去欣赏一场绚丽的日落。只有当人类敢于对科技说“够了”,才能真正成为工具的主人,而非被其奴役。
历史如同一个不断循环的教室,读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小麦的故事给我们上了最直白而深刻的一课:倘若所谓的进步只能让人愈发疲惫,那么不妨适时退半步,将被现实裹挟的灵魂重新安放,让它扎根于原本生活的土壤,去感受生命的本真与美好。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025- 07- 02 原创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