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
读这本书的同时,我的内心也开启了“吐槽”模式。
我能懂作者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人不要只为了工作而努力甚至拼命,以及人生要有趣等观点。只是,论述方式让我不甚认同,而且作为一本“14岁懂社会”系列书,是不是同学校老师一样,用过于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另一个教育极端?阅读的过程中,我在小纸条上记录了我的诸多“反驳”意见。
如:第5页,我在小纸条上写道:怎么定义“存在价值”?从人权角度,当然人人平等。但在当今社会,显然不是认为平等以及无须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生活啊。(宕开一笔,我觉得阐述观点光说感受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
再如:第127页,作者说“不要反省”,我更愿意理解成“不要背负太重的精神负担,不要苛责自己”。
还有;第134页,作者说不上高中不上大学不意味着生活会陷入困顿。我又在旁写道:没错,是不意味着生活困顿,只是会比常人艰难一些。
如此“批判”了一通这本书的第二天,我开始读松浦弥太郎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突然意识到,作者寻幸哉先生是日本人,他1936年出生。他写下的,正是他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日本的“批判”。
松浦弥太郎在序言中说:“我们所受的教育,一向是要争取好分数,努力学习不会的事情,总是有人在背后着,往上再往上。”是啊,日本人好像就是活的更“努力”一些,在寻幸哉看来,这种努力让生命疲惫、无趣。所以,他在书中用了很多情绪强烈的表达方式。在我这种已经认同“现代社会丛林法则”的读者看来,自然是不理解为何作者对“努力”如此反感了。
生活不止一种过法,区别于主流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思考。只是,我还是相信,能努力时请勿怠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