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269天。
今天分享《多味童年》这套桥梁书。这套书不仅是韩国学校图书馆协会推荐的童书,它的部分篇目还入选了韩国小学语文课本,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这套书的著绘者曾经荣获国内外各种插画和儿童文学大奖,比如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年度插画师奖”,还有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展“金苹果奖”,还有韩国世宗儿童文学奖,韩国儿童启蒙文学奖等等。
这套书的第一辑包含五册图书,分别是《奶奶家的小精灵》,《和企鹅一起听写》,《不,是放屁桑树》,还有《啊!原来是你!》,最后一本叫《打折卖爸爸妈妈》。
这些书的内容取材于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文字也是很浅显易懂的,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潜移默化地启发孩子们,去体察家人朋友的爱,去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正视生活中的各种烦恼,来收获全新的成长体验。
其中《打折卖爸爸妈妈》这本书,从书名就能知道,它讲的是一个脑洞大开,让人忍俊不已的这样一个故事,“卖掉爸爸妈妈”这样新奇荒诞的设定,就让这个故事从一开始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心。
故事的小主人公身上有着大多数孩子的通病,比如说不好好吃饭,喜欢薯条可乐这些垃圾食品,还有不爱上学,迷恋网络游戏,还有爱用手指挖鼻孔,然后把这鼻屎弹得到处都是。
这样一个在大人看来槽点满满的孩子,偏偏遇上了一个啰里啰嗦,唠唠叨叨的妈妈。更糟糕的是,他还有一个爱使唤人的爸爸,别吃那些披萨、炸鸡汉堡和可乐了,吃饭。别再玩游戏啦,去把遥控器拿来。帮我挠挠背,给我拔根白头发。
烦人的唠叨夹杂着讨厌的使唤,这孩子一刻不得安宁,想想真的是让人头大。相信读到这儿,孩子们一定会非常有代入感,他会深深地同情这个小主人公。可是这个看似可怜的小男孩,他才不是逆来顺受的受气包呢。
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爱唠叨的妈妈,还有爱使唤人的爸爸卖给了女巫。从此自己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就早餐吃披萨,午餐吃炸鸡,晚餐吃汉堡喝可乐啊。一句话就是想吃啥就吃啥。学校也不去了,整天在家玩游戏,时间一长,学校老师就打电话问了。没想到他竟然模仿爸爸的声音接了电话,说我儿子得了重感冒死掉了,以后都不会去学校了。
这匪夷所思的脑洞,别出心裁的操作,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那两个顽童的形象。长袜子皮皮,还有是汤姆·索亚。他们跟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都离经叛道,游戏人生。
他们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孩子”,但是呢却永远元气满满,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无穷的创造力。其实我们的孩子,他是打心底的喜欢这样的顽童形象的。
这些形象非常的接地气,有血有肉,让孩子们觉得很亲切,也有代入感。更重要的是,他们敢挑战规则,藐视权威,帮孩子们说出的孩子不敢说的那些话,做了孩子们不敢做的那些事,把循规蹈矩的大人耍的是团团转。
孩子们能进入到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里,就可以把条条框框的社会规则,暂时地抛之脑后,尽情地放飞自我,做一做心灵按摩,代谢掉心中那些不满,愤怒这些负面的情绪,从而获得一次身心愉悦的超级体验。
当然了,这本书的意义绝对不止于此。剥掉这些闹哄哄的喜剧外壳,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爱与和解的故事。被女巫买走的爸爸妈妈,放心不下独自在家的儿子,于是偷偷地偷走了女巫的魔法扫帚,逃出了监狱赶回家,却发现儿子不见了,他们就开始急吼吼地满世界找儿子,从中国到美国,甚至去了太平洋上的小小的无人岛。
他们两个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寻找的过程中也是相当的无厘头搞笑的。他们一路上不停地争吵,甚至还跟别人打架。他们互相指责对方是造成儿子失踪的导火索。结果旁边那些劝架的、围观的,甚至就是只是路过的路人都遭了殃。
这些可不是一般的路人,光听名字你就会瑟瑟发抖,有犀牛、僵尸、鲨鱼、丧尸、鳄鱼,还有蟒蛇,为了问出儿子的下落,凶悍的老母亲不惜大打出手,打得犀牛掉了牛角,打得僵尸鼻青脸肿,打得鲨鱼满地找牙,打得鳄鱼断了尾巴,打得丧尸眼珠子乱飞,最后,凶悍的老母亲竟然还掰开蟒蛇的嘴巴,跑到蟒蛇的肚子里找了一圈,脑洞是不是很大?
这个时候一无所获的爸爸妈妈崩溃大哭,儿子你去哪儿了呀,妈妈错了,妈妈再也不唠叨你了。求求你快回来吧。这时候爸爸也认错了,儿子你去哪儿了,爸爸错了,爸爸再也不使唤你了。哎哟你快回来吧。
经过重重考验,爸爸妈妈终于开始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开始反思,忏悔自己的过错了。而就在这时候,儿子骑着魔法扫帚从天而降,出现在爸爸妈妈面前,小男孩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接受了他们的道歉。一家人冰释前嫌,结束了漫长的环球之旅,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不过,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又跟大家开了个玩笑,和平共处了没两天,爸爸妈妈就原形毕露了,又开始唠唠叨叨,爱使唤人了。小男孩拿出了打折卖爸爸妈妈的广告,这次他又会把爸爸妈妈卖给谁呢?
故事里的主人公,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内心深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既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独立自主,但是另一方面又总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确认和验证父母对自己的爱。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孩子这种矛盾的心理需求呢?分享几点建议。
首先,一定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尊重接纳孩子的自我意识,我们一定要允许孩子形成自我观点,自我价值,自我判断,因为这是他成长中的必经之路,只有自我意识不断地完善成长,孩子最终才能长成为一个真正对自己负责的人。
第二,我们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自由是相对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节制的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不妨尝试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比如说一个月吃两次汉堡薯条,每天做完作业之后可以玩半小时游戏,脱下的脏衣服及时放到了脏衣篮等等,让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吝啬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咱们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太含蓄了,根本就说不出口,孩子妈妈爱你,爸爸爱你。现在的年轻家长较之前更会表达一点点了,但是有时还是会通过密集的唠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有一些孩子没有办法接收到这种爱的信号。他就心生烦恼,陷入自我怀疑,甚至还会激起跟你的对抗情绪,所以我们家长不要把爱深藏在心底,不要让孩子去猜爸爸妈妈到底爱不爱我,要多表达,多给他们一些拥抱和鼓励,让他们内心充满安全感,归属感,这样随着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