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澳大利亚上映了一部名叫《玛丽和马克思》的,粘土动画。一部小而精致的电影,却藏着太多的真理。
两个终生都素未谋面的笔友,用长达20年的友谊,在信件里写出了他们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困惑的东西。
假如我们是孤独的,那这部电影里,我们终将明白人生为什么孤独。
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一个灵魂伴侣?
玛丽和马克思,都是孤独的人,他们没有朋友,无人可以聊天、分享或倾诉,虽然玛丽拥有一只陪伴她的公鸡、一个善良的邻居和很多玩偶;马克思也同样拥有3个宠物、玩偶和一个他自己想象出来的虚拟朋友,但他们仍然孤独寂寞,直到他们找到彼此。
玛丽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马克思住在纽约,地球两端,但他们还是找到了对方,并成为对方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朋友,无话不说,诚实而坦白。
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个懂得自己的人,像他们一样,不用谋面,也能拥有美好的友谊?可能我们无需跨越半个地球地寻找,假如我们也拥有一个无话不讲、和我们喜好相当、懂得我们的生活与梦想的人,那就是了。
不过,灵魂伴侣,往往只存在在仍然心怀纯真的人中间。
人们无法交谈,并非因为语言或年纪的差别
玛丽和马克思能在信中交谈,并不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人都用英文。
玛丽和马克思一生都遇到过无数的人,跟他们年纪相当,说同样的语言,但却无法交谈。因为当你敞开心扉时,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懂你的世界,更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你的世界。
马克思坦白地对玛丽说,他的心理医生认为他思想不健康,更坦言他在精神病院住过一段时间,他甚至告诉玛丽他犯的过失杀人罪……所有这些,别人看来,只会说他是疯子,不再与他交往,只有玛丽从来不介意他的精神病和焦躁症,仍然喜欢他、信任他,从不嘲笑他,并始终梦想有一天可以去纽约看他。否则,一个44岁的人该如何与一个8岁的小女孩成为心灵至交?
人究竟应该心怀怎样的人生目标,才不算是愚蠢的?
马克思被他的心理医生看做是愚蠢的,因为他只有三个简单的人生目标: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收集所有诺布莱玩偶,和吃不完的巧克力。
他喜欢抽奖,9年来都选一个号码,而幸运地是,他48岁那年这个号码终于中奖了。这个“愚蠢”的人,用他中奖的钱做了别人都觉得“愚蠢”,只有他和玛丽觉得有价值的事——收集了所有的诺布莱玩偶,买了够他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实现了他全部的人生目标,然后把剩下的钱送给了邻居艾维太太。
而那些认为他愚蠢的人,如果幸运地中奖了,他们买的豪车和海滨别墅,难道真的就比马克思的玩偶和巧克力更棒吗?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这个问题答案会有很多种。对于自己精神世界很孤独的人来说,朋友一定是懂得自己的那个人,你不怕被他嘲笑或拒绝,你的高兴、快乐、挫折、难看都可以对他说的人。
就像玛丽和马克思这样。他们有各自的生活,甚至相距半个地球,玛丽从小孩儿变成大人、上大学、恋爱、和自己喜欢的男孩儿结婚,马克思也有自己的工作、按期参加他的讨论会、每周末都发明他自己的美食、看他的心理医生。但没有生活的交集,并不能阻碍他们的友谊日渐变深。
当然他们也会有对对方失望的时候,当玛丽好几个月收不到马克思的信,她对这份友谊感到失望;当马克思收到玛丽以他为例写的关于治疗精神病的书,他对此极其愤怒。但他们最终都原谅了对方,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比懂得对方更重要。
没有体会过孤独的人,可能无法体会,为什么这两个素未谋面的笔友,会把对方看得如此重要,会为了等一封信而寝食难安。对玛丽和马克思来说,很多时候,生活并没有意义,尤其是马克思,他已经自杀了很多次,都没能成功。幸好他们还有彼此。
这种感情,与爱情无关,对于两个孤独到了世界边缘的人来说,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爱情和亲情的。
等玛丽终于到达了纽约马克思的家里,马克思已经在那个早晨,喝完一罐玛丽最爱的炼乳之后,安安静静地去了天堂。而在他的房间里,还贴着玛丽第一封信里的自画像,以及玛丽书中的每一页……
玛丽站在马克思的房间里,看着所有与她息息相关的东西,她终于不再觉得孤独了,因为这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思念过她。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觉得玛丽和马克思真是这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可看完了电影,我们忽然发觉,其他人才是最孤独的人。
因为玛丽和马克思,至少还有一个可以交谈的笔友,哪怕他们身在地球两端,而茫茫人海中的“正常人”可能一生都无法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到底谁才孤单寂寞呢?